ioc-homepage-closing-thumbnail2.jpg

photo source: olympics.org

 

里約奧運閉幕了。儘管總有狗屁倒灶的內幕醜聞和莫名其妙的「中華台北」笑話,能夠欣賞頂尖運動員展現力與美、肉體與心智淬煉的極致,讓人心靈能量滿盈。

 

這些站上頂端的選手,或許真的太偉大、樹立了難以超越的高標準,但我喜歡這次打破高懸17年之久400m世界紀錄的新星Van Niekerk說的,他賽後感覺「身處孤峰頂上」,「雖然我才剛創下這個紀錄,但我認為天空才是極限。」就是因為擁有這種追求卓越的意志精神,人類才得以在各領域不斷演進突破吧?

 

單次的勝利有時是實力加運氣,但要連續維持高水準表現還不斷自我挑戰,那絕對是紀律下的努力堅持以及對運動的熱愛所能成就的。

 

除了飛魚Phelps驚人的五金一銀和奧運生涯總累積23面金牌,讓人深感勵志的還有triple triple(100m, 200m, 4x100m接力)的牙買加閃電Bolt、double double(5000m & 10000m)的英國長跑名將Farah,及連續四屆奪金的日本角力選手伊調馨(她是奧運史上第一位四連霸的女子選手,其他有此成就的五位選手都是男性)。

 

連天賦異稟的Bolt都說:「這個賽季,我的犧牲有多大,你可能無法想像,這些年來,幾乎都是這樣過來的,背後只有淚水和汗水。」

 

不管是哪位明星,他們的成就背後都有團隊。除了在接力、或團隊競賽項目中需要與隊友並肩作戰之外,在艱苦訓練中,他們與隊友、教練、防護員一同努力、共同提升共同激勵。要成功,得先做為一個傑出的團隊夥伴,才可能成為個人英雄。

 

因為英雄無法獨孤存在。

 

綜觀這次種種讓人感動的奧運時刻,我們看到成功方程式的三要素:天賦基因、系統體制與文化風氣。

 

天賦確實是與生俱來的,爆發力、耐力、速度等重要的運動能力,可從身上基因、肌肉纖維、蛋白質種類等等生物指標進行評估,身型比例也會影響運動表現。要在不同運動領域登峰造極,需要不同的身體素質。但基因天賦只是選才的其中考量之一,不是唯一。尤其在奧運這種世界級的菁英競技殿堂,天賦已是奧運運動員們的基本條件,天賦的差距不會是成績表現的重要差異化因素。

 

況且,國家為了奪牌,也不見得用錢就買得到天才得以如願。

 

非裔選手可以贏得奧運游泳金牌,北歐、西歐選手在亞洲選手擅長的羽毛球、桌球項目上,也都極具競爭力。天生身體的特質特性不是限制,關鍵還是要看有沒有心發展運動競技,有沒有良善的選才機制,有沒有兼顧競技能力、心理動機與生活素質的全方位培訓計劃。

 

像美國這樣的體育強國,就統計機率上來說,民族大熔爐與大量人口確實佔有選才上的優勢,但能長期維持這樣體育霸主地位,特別在田徑、游泳、籃球等項目的獨大,絕對是系統體制和文化風氣的影響。(否則印度人口也很多,奇人很多,但只有一面金牌而且印度人不太放在心上,是因為在印度文化裡,體能競技並不被看重。)

 

美國一直以來都是倚賴民間組織在協調管理體育發展,經費也出自私人贊助和捐贈。大多數的運動員都不是靠體育賺錢。不過,因為長年促進全民體育運動參與,且將體育列為重要的教育項目,各級各區學校,尤其在高中與大學層級,運動聯賽的熱烈程度不輸職業運動,民間俱樂部彼此的競賽也非常頻繁,有助激勵優秀運動員維持訓練的積極性。因此,每次奧運,國家仍得以透過全國選拔招募到具高度競爭力的運動員參與。

 

在冷戰時代,運動競技也是雙方陣營對戰的領域,體育制度與國家主義及政治目的靠得很近。近年來,前共產體系國家仍舊有傑出表現,只是不再以那種壓陣型的氣勢站上賽場,加上某些如禁藥與不當訓練的負面新聞陸續流出,運動體制與發展系統的良方究竟為何,就待時間驗證。

 

以結果論,這次奧運有兩個值得深入探討背後體育發展模式的國家,一個是英國,一個是日本。

 

英國這屆金牌數排名第二,是歷年來獎牌排名與總獎牌數最佳成績,同時也是第一個主辦奧運之後還能超越當年作為地主國表現的國家。這顯示整合動機、訓練、獎勵等制度發揮一定的成效。另外,BBC也分析,令英國自豪的是國家隊61%的奪牌率。他們當然有傳統獨大強項,像是自行車與划船,但他們能在19個競技項目取得獎牌,其中15個項目贏得金牌,這不同於美國相對集中的奪牌成果。在英國隊,奪牌選手年齡層分佈也相當廣,包括58歲的馬術選手與16歲的體操選手。

 

成績背後的重要支柱是讓全民熱愛運動的願景,加上金錢和相關人才資源有效運作的策略戰術,以及不斷改革檢討精進。(更多分析請參見參考資料連結。)

 

在亞洲,日本和中國一直在競爭亞洲第一的位置。這次對中國打擊最大其中一個項目應該就是體操。中國自從1984年開始參加體操競技以來,這是第一次沒有得到任何金牌的ㄧ屆,而粉碎男子體操團隊金牌連霸的正是日本隊。

 

日本今年和英國一樣創造歷史最佳成績,12面金牌,排名第七。值得觀察的是,這次代表隊中有一批不到20歲的年輕運動員,讓4年後身為地主國拉高奪牌數的信心大增。

 

在很多國家,運動是個人脫貧、獲得社會認可的方法。例如足球在南美洲國家、短跑在牙買加、長跑在東非國家。甚至在美國,今日籃球或棒球在某些社群族裔中仍舊扮演這樣的功能。有許多選手之所以投入競技,在於寄望獎金可以改善家計的助益。

 

在國家層次,傳統體育強國都會有其「拿手獨門」運動。這些運動不只成為國家象徵和凝聚榮譽感的標的,也是延續運動火焰的基柴。

 

拿牙買加來說,一個加勒比海島國,卻因為短跑舉世皆知。許多人分析為何牙買加能夠成為短跑王國,除了基因、地理氣候環境、飲食造就的體質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文化風氣。

 

牙買加在1972年出了一個第一個同時擁有100m和200m世界紀錄的短跑天才Don Quarrie,自此,典範的力量帶動牙買加青少年對短跑的興趣和企圖心,在國內形成一種良性循環。而國家的教育與體育發展體系,也為了想要延續短跑王國的榮光,而投注心力在挖掘人才與適當的訓練發展計畫。

 

Bolt是以典型牙買加培訓理念發展出來的選手。當年他婉拒美國大學的獎學金與種種先進培訓計畫,師從牙買加的本土教練Mills,並一直居住在牙買加。教練與牙買加的專家為了保護年輕選手,在選擇出賽的時間點與成績要求上,都以確保身體長成訓練妥當、避免過大心理壓力與過度比賽的burnout為原則。也不若先進國家,以精密的運動科學數據分析方式與科技設備輔助,來精雕細琢每個毫釐的精進。

 

在選才對了的前提下,只要文化對了,理念對了,方法對了,自然有機會激發出頂尖表現。牙買加短跑團隊,已成了和美國分庭抗禮的勁旅。

 

還有巴西隊,大家戲稱男足一面金牌抵過十面金牌,因為足球是巴西人最為驕傲熱愛的運動,沒有理由不把這項拿手獨門的運動金牌留在家裡,顯然贏得這項運動的價值意義遠遠勝於獎牌數的排名。

 

此外,這屆奧運還有九個國家贏得他們史上第一面金牌,不論是選手歡慶、驕傲、感動的神情,還是他們國人的熱烈回應,運動能夠凝聚人心的強大力量,無庸置疑。

 

運動是很標準「有夢最美,逐夢踏實」的實例,運動有著如此昇華人心創造共同記憶的力量,為什麼捨棄它?

 

回顧這次台灣隊的表現,和賽前賽後一連串不堪荒謬的事件,還是要感謝肯定運動員的努力,只是反省檢討並不足改變什麼。

 

這也許也是某種程度反映出台灣人愛抄捷徑、愛碰運氣、遇到問題先牽拖的缺點......很多人默默的付出和犧牲,都被當作理所當然。

 

基因絕對是輸掉或放棄的最糟藉口;訴諸運氣、裁判不公、各種外在理由,都無以服人。

 

需要的是結構性的思考與調整,體制改革和建立健康正常的運動風氣。天下無白吃的午餐,只是緬懷早年曾有過流星般的榮光,不扎根、不付出、不犧牲,就永遠沒有開花結果的一日

 

Champions are definitely made. 

 

 

參考資料:

綜合:BBC sports, Yahoo sports, Olympics.org

 

這篇BBC分析則客觀說明英國如何建立奧運培訓持續精進的正向機制。

http://www.bbc.com/sport/olympics/37150155

 

這篇BBC分析探討英國在支持奧運培訓預算的投資報酬率與簡略分析中國的奧運發展策略。

http://www.bbc.com/sport/olympics/37152608

 

這篇王丹分析為何體育競賽也是社會發展模式的競賽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020034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