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參加歌舞浪潮歌舞劇基礎專班的呈現和對談,趣味的演出,感人的分享。自我挑戰、克服障礙的心路歷程極具療癒的效果。

 

其中有好幾位具有專業訓練背景的學員提及了「怯場」的焦慮。因為來自專業訓練背景,他們比其他人更嚴苛檢視自己的表現,甚至因為自感不夠完美而心生逃避呈現的想法。但當大家決定享受當下、樂在其中,回頭再看這種焦躁不安的心情,中立看待美好與不完善的部分,其實都是帶著滿滿的能量和熱情,繼續堅定往前走。

 

這種自我批判與力求完美、力求解決問題的心態不難理解,因為我也是這樣的人,所以分外有感而發。

 

這樣的心態可能是個人性格或是後天教育養成環境與社會價值的制約,有太多時候,人以為批判是唯一能夠激發鬥志、驅動進度的方法。

 

批判(criticism)源於希臘文krino,意思是「有能力評斷(judge)、評估(value)、解讀(interpret)」。批判不一定是負面的,重要的功能是讓不同的觀點浮現出來,得以凸顯不同觀點之間的對比與差異。這個動作背後帶著質疑和省思。最終若要產生價值,你得提出新的觀點角度。

 

只是,這個字、這個動作,經常已被濫用到未經思考。殊不知,過度、單一源由、不具體、無邏輯、未能提出新觀點、激發建設性行動的批判,是造成壓力、畫地自限而喪失自信的元兇。

 

在工作的場域,我們不斷說著「同理心、換位思考」,我們努力學習練習以這樣的心態來面對客戶、面對團隊夥伴、面對周遭的人,也許因為這同理心的練習,我們提升了工作績效,卻未必讓自己好過。

 

我們可曾在自己遭遇困境、事與願違、在壓力下受苦的時候,關照過自己的情緒、為自己做些什麼?

 

人是可以降低迷失困在自我批判所引發的壓力和痛苦才是。Kristin Neff博士提出self compassion(自我疼惜)的概念,希望人人可以暫時停下來照顧自己的情緒,從self compassion的練習中,找回重新出發的能量。

 

她提出self compassion的三步驟:第一,內觀,覺察自己的痛苦,以中立平衡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壓抑、不否認、不放大、不批判、不執著,接受它們的存在,然後讓它流過。第二,人性的普同性,you are not alone,你我都可能經歷,世上也很多無法掌控的事,所以不管是失敗或者是困難,都是可以被理解,而非你個人的錯或無能。第三,善待自己,去體認這樣的現實,溫柔寬容地正視自己的不足,但也不找理由開脫,也許這樣反而能夠從錯誤或痛苦之中學到教訓而提升表現。

 

【這段School of Life的影片用另一種輕鬆的方式說明Self Compassion】

 

但self compassion不是自私自戀、不是自欺欺人,不是自怨自艾、不是迴避困難和問題、不是降低標準,而是為了重新找到力量、用健康的心態和方法去應對壓力、更開心樂觀地面對現實、好好生活。

 

我越來越相信,要同理別人前,先同理自己,要利他發揮慈悲心之前,先對自己慈悲。

 

有趣,跟最近談及感受到的心魔、後悔,串在一起。期待一個新生......

 

參考資料:

http://self-compassion.org/the-three-elements-of-self-compassion-2/

http://greatergood.berkeley.edu/article/item/the_five_myths_of_self_compassion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