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第三篇,理解和閱讀上的困難度和痛苦感出現轉彎,好像逐漸能夠對於「內容」本身連結聯想。(不過,這是叔本華論理方式的轉變,不敢說是智識能力有長進。)

 

前幾章仍是繁複抽象的哲學推論,必須小心別掉入字詞翻譯的認知陷阱,必須前後反覆思考來進入他的論理架構。

 

到了後面幾章,當他提出他對藝術審美的態度與觀點時,開始有鬆口氣的感覺,個人對題材內容的涉獵經驗得以對應。

 

最大的收穫是,回顧自己對於很多有關藝術與美的感受起源,突然有了「哲學理論」基礎,並且讓自己去領悟、察覺、感受藝術與美學有了不同層次和角度的態度,眼界開闊了起來。

 

談到何謂藝術、何謂美,無絕對定義,我們也不見得需要同意叔本華所有的論理和觀點,但他確實經常毫不留情將人ㄧ軍。

 

他說:

 

「藝術之美應該是直觀/直覺來呈現理念/理型,引發人對理念/理型的直觀認識。因此,如果從『理念』轉移到『概念』是種墮落。」

 

墮落。

 

他解釋,概念就是針對現象/表象的抽象理性一般性的歸納,而說明敘述概念的方式通常會談符號、談暗示,但這些都是象徵而已。

 

回想自己在寫的一些藝術評論,有種被打擊到的感覺。

 

對於真的很「美」、超級「美」的藝術,觀看者在那當下就已進入純粹觀審的狀態、深受啟發、忘我、獲得審美的快感、跳脫現實卻又認識了現實。於是乎,事後評論的這件事或評論的功能根本就是多餘的。

 

是那種「無邊的寂靜向我襲來,令我狐疑,我搬弄語言何為。」

 

很多時候,評論中是透過觀察發現分析那些象徵,組合出解釋與意義,用以解釋某些感受和領悟。算是在做那種「墮落」的事。

 

但如果能夠組織結構「概念」幫助人用自己的想像力來直觀認識理念,從中讓表象或個別事物沈澱,只留下精華本質,也沒那麼糟吧?reverse engineering(逆向工程)的概念,差別是功力問題,是等級問題.......

 

雖然有種被將了一軍的感覺,我也在這篇的閱讀中發現,自己果然還是屬於比較接近藝術的人,雖不是那種具有高度藝術直覺去感知到「理念/理型」,又有工藝技能將這種體驗複製出來與他人交流,但我確實對於探索普遍性(universal)亙古不變的事物道理(算是叔本華說的跳脫時空因果律的)且無關乎對我如何如何的東西(遺忘消退我的意志的存在)比較有興趣,應該值得自我肯定一下這種傾向的價值。

 

帶著這種「傾向」,當我看到叔本華在論理「媚美」(stimulating, Reizende)時,不禁笑了出來。對「媚美」有所鄙睨的叔本華表示,那種透過刺激觀賞者意志而使其回到有「欲求」主體的事物或現象,應該將其從美與藝術中清理出去。

 

我了解為何自己對於拍攝那種「有多麼好吃、讓他人羨慕卻吃不到」的食物照片一點意圖都沒有,也很少對其認真,因為我對這種意在對人產生「欲求」的東西沒興趣啊~

 

現在也找到解釋自己行為的一種哲學論理了......原來這就是哲學論理的威力!

 

 

延伸閱讀:

http://vibrant2narrate.pixnet.net/blog/post/299709790-《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第一篇---讀書記

http://vibrant2narrate.pixnet.net/blog/post/301532191-《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第二篇---讀書記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