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週的個案學習旅程結束了,想起來有些不可思議。

 

一位國外的客戶,一位需要透過翻譯來溝通的國外客戶,居然自己提議要做八週的遠距學習,便約定在每週四的早上進行1.5小時的線上共學。

 

當初頗難想像這樣重重關卡的案子將如何進行:時空的距離加上翻譯時間差,將如何互動、確保學員的接收反應;從未「直播」過,要怎麼克服對著螢幕喃喃自語的狀態,而且還要說英文?

 

推坑的同事說,一人一週ㄧ主題,輪流壓力比較不大。

 

才怪,壓力還是很大。特別是得跟這麼優秀的同事輪班,必須要跟上她的水準。

 

第一週,謹慎的客戶特別花錢請我們飛去,先面對面講授,跟大家把遊戲規則講清楚。同時,當天測試了大概2-3種不同的軟體,確保網路頻寬、畫質音質、防火牆什麼的,都不是問題。

 

真正的「線上」共學,從第二週開始。

 

謹慎起見,大概測試了5次之類。在當天,大家還約定要提早半小時到,先測試,處理回音、雜音、連線干擾一堆問題;而客戶端也要喬定他們跟與會同事的相關行政安排事項,接好口譯耳機、架好錄影機之類的事項。

 

但,當天我晚到了.......

 

匆匆忙忙接上線,才發現,客戶端的學員幾乎都已經到位,螢幕上滿是頭像。遲到的罪惡感加一層。

 

而我過度依賴萬能的同事,自己沒搞清楚軟體操作的眉角,要準備簡報時才發現,分享螢幕的狀態下,是無法使用「簡報者模式」,意思是,無法看小抄,真真確確是要對著全螢幕的簡報畫面喃喃自語。也沒時間跟同事喬好怎麼分工處理互動和回答問題等等機制......虧我們還在kick off時跟客戶信誓旦旦說一定要「線上互動」、強烈要求上線的人都要開著鏡頭、讓我們可以盯著看大家活生生的參與度。

 

就,開播了。

 

準備不充分,結果一定是卡。(警示自己下次千萬要早出門、要好好練稿.....orz)

 

先是連線品質有問題,一開始就「聽不到、聽不清楚喔、這樣有聽到嗎?.......」再怎麼驚慌也要假裝沉著。此時讓我非常感謝我們的翻譯,她的聲音穩定、不急不徐、一步步幫著確認狀況,大有穩定人心的效果。

 

好不容易把該關的東西都關了(大部份的人視訊鏡頭都必須關掉避免吃頻寬),連線品質終於在掌握之中。但我急了,前面燒掉的技術疑難排除時間,該怎麼追回、該怎麼確保後面的內容可以及時講完?

 

越是緊張越是急躁就越會舌頭打結、發音不順、字彙出不來。時間一分一秒度過,簡直是在滿頭大汗的狀況下,在表定結束時間的3分鐘前把內容「說」完了。什麼Q&A、回饋互動,草草帶過,匆匆收場。

 

有嘗試就有檢討,就要找方法改善。

 

一次次,連線不再是問題,雙方在技術面的操作都越來越熟練。所以大概第四次開始,大部份人都從容地五分鐘前到場,而能準時「開播」,也找到彼此互動的模式。

但作為分享者,每一次的壓力並沒有減輕。一個人輪班四次,看似有兩週準備時間,但一點也混不得。心情上,只有剛講完一個session的那個午餐時間,可以放空,接下來,又進入一種「得開始準備下次輪班講題,不然會來不及」的焦慮。

 

走過半途後,感受變成一種帶著興奮感的焦慮,對於要去挖掘素材、經歷不知如何取捨輕重焦點、再彙整分析定案的過程,比起食之無味的其他雞肋工作內容要來得有趣、有自我磨練的效果。

 

而輪到同事輪班的時候,我學習的收穫不輸線上的客戶,有趣但深入的個案故事,同事渾然天成的直播網紅素質,說明深入淺出但訊息明確清晰,步調輕鬆流暢,每每總是「咻」的一下,就把個案講完,讓人意猶未盡。

 

說著說著,做著做著,幾天前完成了最後一場線上共學。

 

其實,還真有點捨不得結束,總覺得應該還有很多值得研討的個案,教學相長的道理讓自己獲益良多。不過,若客戶想要part 2,還是不要吧......

 

同事問,這系列活動有激發未被開發的潛能嗎?

 

這問題得花點時間想一想,但確實有突破一些些自身的框架。

 

萬萬想不到一個科技數位白痴也能做出一個雲端軟體公司的商業模式個案分析和講述(居然不自量力想要搞懂什麼叫multi-tenant),好像可以不用那麼排斥沾染B2B和科技數位色彩.......

 

而英文簡報力當然還有提升的空間,但稍能放下羞恥心:文法講錯、詞貧已經可以不太介意,力求講清楚為目標。語言的高雅和什麼抑揚頓挫與說話的吸引力,在行有餘力後再來琢磨。

 

雖有點意猶未盡(?),還是有卸貨的輕鬆感。下

 

週四早上,總算可以做點別的事。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