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打開這本厚厚的書,我很認真從第一頁開始看。

 

叔本華在第一版序一開頭就說,「我原預定在這裡提示一下應該怎樣讀這本書.......」我試圖從作者的話當中開始建立閱讀的架構,不過,光是在序就陷入他思考的織網。這樣的讀者狀態大概也在他的意料之中,於是他說,「要深入本書所表達的思想,那就自然而然,除了將這本書閱讀兩遍之外,別無良策可以奉告;並且還必須以很大的耐性來讀第一遍。」

 

是啊,就是讀。

 

首先先自我肯定一下。我看了那一百多頁,且沒有評斷他的內容,是全然接受它 take it as it is(儘管它不見得進入到我.....),儘管不是很確定書中的內容以及我對內容的理解認識之間產生的是什麼樣的關係。

 

大概讀了30~40頁之後,我在讀書方法上做了一個選擇,就是放下對文字論述「必須理解」的執念,轉為追隨他的思想脈絡和流向,嘗試去找出掌握他的關鍵論點和主要結論。其實也是不得不放下,否則會卡關到天荒地老。

 

讀到50~60頁左右,我發現,叔本華反覆而複雜的說明、論述、辯證,都還只是在鋪陳,他還在定義他想要推翻、扭轉或評論的標的物,也就是說,他花了極大的功夫在畫靶。為了是什麼?

 

一箭穿心。

 

這顯示叔本華真是一個極為聰明敏感、思路清晰、極具反省思維,也是極為自信自傲的一個人。

 

我隱約看見了靶的輪廓,卻像是帶著焦距不對的眼鏡,忙著把靶看清楚,但沒有注意到叔本華打算站在哪裏射箭。有太多背景資訊還不夠了解,所以忽略去掌握他的基本假設和意圖的重要性。

 

這也要怪自己,因為我沒照著他在序裡所提醒的,「在每一篇中,都應留意不要因必須處理的細節,而忽視這些細節所屬的主要思想以及論述的全部程序。」我在一些地方,忍不住是用節能模式把文字掃過去.....

 

而且沒有真的去讀他要求讀者在讀本書前該讀的序論《充分根據率的四重根 — 一篇哲學論文》。所以,我讀完的狀態確如他預期的,「要正確理解本書是根本不可能的。」

 

說來說去,就是功課沒做好。

 

在掙扎中讀完第一篇,除了繁複的道理概念辯證之外,翻譯的語言文字語法也避不掉混淆,障礙重重。其實有時中文翻譯不見得對理解有幫助,因為熟悉的文字反而可能讓人以自己最熟悉慣用的語意來理解,但其實並非作者的原意。例如Intuitiion/intuitive,書中翻為「直觀」,但那是「直覺」的意思嗎?跟本能有關的嗎?還是什麼?又例如「物自身」,虛玄的中文詞,不如Ding an sich 或 Thing in itself來得顯白。

 

總而言之,果然沒讀懂啊~直覺的嗟嘆!

 

(暫且得帶著哲學的思維自我吐槽:什麼叫「懂」?!如何意會「懂」?「懂」有不同類型、層次、途徑、方法嗎?)

 

我曾試著先找一些哲學院所對此書第一篇的簡介,但發現,大家對於他第一篇究竟重點為何也各有見解。可能真的需要讀第二遍,才有機會靠近他的思想。

 

畢竟,他是那樣孤高。

 

叔本華在25歲就寫出那篇博士論文《充分根據率的四重根》,說明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說,沒有一個無法被解釋的事物。光是這題目就知他的超凡,更別提他還解釋辯證出四大類方法,形成一個概念架構。

 

天才從根本上就是孤獨存在的。天才人物太過稀有,很難碰上自己的同類,而太過與眾不同,又使他無法成為大眾的夥伴。

——叔本華《論天才》

 

懂或不懂,這一切的經驗和感受都是正常的。就先讀吧~

 

有了第一篇讀書方法的醒悟,應該會試著在開始讀第二篇的時候調整一下。

 

(讀書內容筆記,我不敢寫.......orz)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