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讀書心得寫完大概已經有兩三個月。回頭再看,竟然有種被嚇到的感覺,也太「濃」了......
--------
「我開始用「講話即意識;意識即是個人整體的世界」的理解,去留心人們講話的方式和內容。不管說話的內容是假話還是真話,那都是一個人的真實世界,或者他願意成就的世界。」
──出自〈人生難得快意?〉《生命宛若幽靜長河》(p.129)
這系列讀書心得寫完大概已經有兩三個月。回頭再看,竟然有種被嚇到的感覺,也太「濃」了......
--------
「我開始用「講話即意識;意識即是個人整體的世界」的理解,去留心人們講話的方式和內容。不管說話的內容是假話還是真話,那都是一個人的真實世界,或者他願意成就的世界。」
──出自〈人生難得快意?〉《生命宛若幽靜長河》(p.129)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久聞郭強生老師大名,印象中的那種人生勝利組:少年得志,才華洋溢,貫通中西,悠遊文學戲劇評論。親眼見到老師本人,優雅與幽默的綜合體,除了中年男子的肚腩之外(但很有時尚sense,服裝很能修飾),好像都是完美的。
納塔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在《療癒寫作》中寫到一段她生病的經驗。
有一次她病得很重,非常不舒服。也因為生病了,她做不了太多事,只能躺著,讀點書,偶而看看窗外。
但她說:
photo source: https://www.amazon.com/Velveteen-Rabbit-Original-1922-Color/dp/1947844202
《絨毛兔》(The Velveteen Rabbit)是瑪潔莉・威廉斯(Margery Williams)1922年的作品,至今仍舊感動啟發無數讀者。(我看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photo source: https://www.artworkarchive.com/profile/jens-ochel/artwork/zerrissenheit
我的體內同時住著兩個靈魂。
我知道Thomas Mann是諾貝爾桂冠作家,但他的大部頭書《布頓柏魯克世家》( Buddenbrooks)、《魔山》(Der Zauberberg)和《浮士德博士》(Doktor Faustus)之類的,一直讓人無法下手。唯一讀過的就是《魂斷威尼斯》,可卻也是因為太喜歡Visconti的電影而讀。
至少在《魂斷威尼斯》,我覺得他的世界是可親近的,而他深入的辯證和思想值得一再玩味琢磨。由於自己仍多受到Visconti的文本和影像纏繞,很可惜在閱讀的當下未能用心感受他的功力。
直到最近真正翻開他的《浮士德博士》,為之傾倒。
photo source: https://www.bookrep.com.tw/book/472/480/8957
繼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之後,挑戰了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覺得應該要寫下來自我提醒......)
讀完《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正文四篇,還等著看到底對內容吸收理解多少,卻已有立即的警示感受產生。
我發現自己過去的愚蠢,自以為是的斷章取義。
第四篇《世界作為意志再論》讀起來壓力有點大,因為頁數(170幾頁)和讀書時間的比例實在差太多。
這一篇應該是叔本華哲學最最核心的一篇了。依照他論理的邏輯架構,前面三篇的一切都是這一篇觀點的重要鋪陳。儘管有著厚厚的頁數目標在眼前,好像也不能用速讀的方式把它「拚」完。
總之有努力完成閱讀......orz
進入第三篇,理解和閱讀上的困難度和痛苦感出現轉彎,好像逐漸能夠對於「內容」本身連結聯想。(不過,這是叔本華論理方式的轉變,不敢說是智識能力有長進。)
前幾章仍是繁複抽象的哲學推論,必須小心別掉入字詞翻譯的認知陷阱,必須前後反覆思考來進入他的論理架構。
到了後面幾章,當他提出他對藝術審美的態度與觀點時,開始有鬆口氣的感覺,個人對題材內容的涉獵經驗得以對應。
還是先從自我肯定開始:在時限內努力讀完近一百頁的內容。
有了第一篇的研讀教訓和學習,讀第二篇的狀況顯然有些改善。可能一方面對形上學的東西比較有感,二方面稍微能跟上叔本華論述的調調,理解與掌握重點的能力好像有長進,三方面回歸以前唸書手寫筆記重點的老方法。整體來說,讀完第二篇後的心情是正面的。
讀第二篇《世界做為意志初論》的最大反省是:望文生義之風險~~~
打開這本厚厚的書,我很認真從第一頁開始看。
叔本華在第一版序一開頭就說,「我原預定在這裡提示一下應該怎樣讀這本書.......」我試圖從作者的話當中開始建立閱讀的架構,不過,光是在序就陷入他思考的織網。這樣的讀者狀態大概也在他的意料之中,於是他說,「要深入本書所表達的思想,那就自然而然,除了將這本書閱讀兩遍之外,別無良策可以奉告;並且還必須以很大的耐性來讀第一遍。」
是啊,就是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