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世界作為意志再論》讀起來壓力有點大,因為頁數(170幾頁)和讀書時間的比例實在差太多。
這一篇應該是叔本華哲學最最核心的一篇了。依照他論理的邏輯架構,前面三篇的一切都是這一篇觀點的重要鋪陳。儘管有著厚厚的頁數目標在眼前,好像也不能用速讀的方式把它「拚」完。
總之有努力完成閱讀......orz
這篇,是沈重的,份量重,議題重。
在此,叔本華談及哲學的實踐性,針對人該如何活著提出他的論點,論理中裡面考察了有關生命、生死、倫理學之是非善惡。
通常也是從這一篇的論述當中,人們說叔本華帶著悲觀主義的色彩,因為他說,當欲求無法達成時,人感到痛苦;當達到欲求,人又感無聊。人生便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消逝。若要脫離這樣的無盡循環,便唯有無為無欲。
坦白說,通篇我對於所有跟痛苦有關的論述特別有感,算是來自親身體驗的迴響,顯示自己還真是痛苦之人。看著他的文字,有種心路歷程被揭露的感覺。
叔本華認為,每個人在他內心的最深處欲求什麼,他就必須也是這個什麼。每個人是什麼,他就正式欲求這個什麼。
而「意欲是教不會的」。所以這個與生俱來的「我」,是生命本質痛苦的根本源頭。
叔本華指出,意志、性格都是最原始的,人是在後加經驗與認識的過程中才體會到他是什麼。所以,人是他自己的創造物。因此,人不能決定要做這樣或那樣的人,也不能再變成另一個人,他就已是他,然後才逐次認識自己是什麼。(p.387, p.388)
要獲得真正的自我認識,越是有理性的外在的干擾,越有冷靜考慮和思維的能力,越是困難。於是,自我認識的過程就是痛苦的,不是不知道自己是誰,就是不知道自己什麼能做。
「最大的痛苦就是人們在需要那些力量時,卻發現自己缺乏那些力量。」
「人們看到自己的不幸比看到自己的不行要好受得多。」
「一切苦難中最尖銳的痛苦,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不滿。」
在認識自己之前,往往都經歷苦難和深刻的創痛,意識認知到意志的自相矛盾,腦和心的越趨分離。有些時候是從失敗的嘗試中,一瞬間的頓悟,才發現體會到自己真正欲求的和能做的是什麼,才知道能對自己指望些什麼。
痛苦的型態很多,人能努力的只是改變痛苦的型態。當人意識反省到痛苦乃生命本質和不可避免的東西,就可減少焦慮操勞。面對痛苦,無須再感挫折或驚慌失措了,因為那是無法永久逃避的。
若要脫離痛苦,只能透過意志的否定和取消。即便是這樣,透過自我認識才能產生的自願的無為無欲,這個「淨化」的過程也是一種艱困痛苦的挑戰.......
(唉......就想減肥啦、控制食慾這種事就知道意志的否定和取消有多難,你如何願意試著拋棄你「誤以為」擁有、得到滿足的欲求呢?)
我覺得我目前還無法往叔本華說的「恆久」取消意志的路上前進,所以大概會持續倚賴藝術與壯美之感所能帶給我的短暫救贖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