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系列讀書心得寫完大概已經有兩三個月。回頭再看,竟然有種被嚇到的感覺,也太「濃」了......

 

--------

「我開始用「講話即意識;意識即是個人整體的世界」的理解,去留心人們講話的方式和內容。不管說話的內容是假話還是真話,那都是一個人的真實世界,或者他願意成就的世界。」
    ──出自〈人生難得快意?〉《生命宛若幽靜長河》(p.129)

......................

  科技大幅改變人的生活模式與人際間的相處模式,讓時空的刻度產生改變。網路的帶動下,時間更加飛快緊迫、資訊和刺激大爆炸,斷片與即時性成了一種溝通的特色。在社群媒體/自媒體當道的當今,人人都可以是作者,只要敢說能說,就有人聽有人看。大部份的人都在有意無意中在社群網路上留下足跡和累積人設,所謂網路文化和網路語言也應運而生。

 

  網路上的語言表達有它不同於實體生活的邏輯和接觸對象。因為不同的動機,有人變得更誇大浮誇扭曲,有人更敢說實話,每個人內在在實體情境所無法坦白的需求、慾望、性格,有時在網路社群中獲得釋放。同時,實體生活中原有的「文化」,如某些約定俗成的規範禮儀等等,在網路世界中可以拋開。

 

  壓抑貌似得到解放的管道,但網路社群和演算法運作也同時形成新的集體系統。對某些人來說,雙面性格更加彰顯,要顧及顏面的時機更多,要扮演的角色更多。對某些人來說,網路社群建造了舒適圈,加重同溫層的厚度,削減開放性,讓人能夠更加直白的自我彰顯,甚至獲得實體生活中得不到的存在感與被肯定。

 

  不管是真誠表現自我、有心塑造某種自我形象或認真扮演某個角色的人,在網路社群中自有其身影和聲音。

 

  但經營網路人設是需要精力的,忙碌的現代人會找到聰明借力使力法。

 

  有人會直接轉貼某人論述,可能連轉貼的理由都沒寫。這種行為的動機也許不在表達什麼,而是進行資訊轉介,成為資訊流通系統的一份子。至於是否因此創造多元資訊管道而擴展觀點交流與辯論的機會,則不得而知。他們樂於扮演傳播者的角色。

 

  有種轉貼會寫上「有感/同感」、「BJ4(不解釋)」,好像我就是他,他是我的代言人,他的語言顯示了「像我們這樣的人」。但選擇借人之口說話是什麼原因呢?有些人是方便行事,省去思考探究內心想法感受、形塑觀點的功夫,像是拿了什麼現成的、不會有被批判風險的來妝點外在的自我一樣。有人可能真的覺得別人說得太好,無須再修飾或評論,隱藏佩服之意。有人則是把自己拉得更高,仿若他人是來幫我抬轎或被我評點的。

 

  各種一手、二手、三手的資訊和見解太輕易出現在眼前,我們甚至沒有自己思考也觀察檢視他人的時間:你有多容易接收到他人的見解?你有多容易被他人的資訊見解情緒影響?你有多容易理解、接受、認同、評價、批判他人的見解?到底有什麼時間和空間去認識了解發展自己的看法與自己意識的世界?

 

  如果自我某種程度需要從外界的反照顯示釐清出來,數位資訊的時代一方面提供更多反照的機會和資源驅使自我更加堅實,同時也是一股沖刷自我讓它消融迷失的浪潮,找尋自我的旅程在變動更洶湧的時代更加複雜耐人尋味。

 

-------

 

同步分享於: 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yee/posts/21089909415037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brant2narrate 的頭像
    vibrant2narrate

    潛獵筆記簿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