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金馬獎揭曉之後看到一段極小的報導,寫著武術/動作指導得獎者徐皓峰的小花絮。他之前與王家衛合作一代宗師,當時王家衛看到「鬆鬆垮垮」的他忍不住說:「你和我想得不一樣。」

 

這段文字讓我不禁笑了出來。

 

「你和我想得不一樣。」

 

某天去上熱瑜珈。有一位老外同學,我曾和她同堂上過課,留著這樣的印象:肚腩肉三層,動作做起來很不怎麼樣,筋很軟。她進入教室後到處走動,檢查調整牆面的溫度開關,我對她的行為心感納悶。上課時間到,教室的資深老師拿著毛巾水壺走進來,但站上示範台的竟是那位老外同學。我猜,這很像個師資資格檢核鑑定的試教。雖然上課內容與作為老師引導練習的任務跟她的身材一點也沒關係,但作為一位瑜珈老師,你和我想得不一樣。

 

又回想起另一次體驗陰瑜珈的經驗。「歐巴桑感」的老師,沒有身體(指肌肉和皮膚的鬆弛和動作示範時的精準度)、沒有練瑜珈的氣質(眼神有點悲苦混濁的感覺、對於吸引學生反應有點過於急切)。個人認為,既然這是陰瑜珈課,引導仍該著重體位的正確性與協助學生覺察和使用正確的方式去呼吸鬆開身體,但她卻花了太多口舌分享她所體會的「瑜珈經」和心靈療癒的好處。她作為一位瑜珈老師帶領陰瑜珈課,你和我想得不一樣。

 

科學研究已經驗證以貌取人是天性,複雜有趣的地方在於如何設定判斷基準點的與認知系統的形成,這混合著主觀意識和社會文化集體主義的影響。

 

以貌取人的認知途徑,就是根據外在所見,比對我們過往生活情境經驗所累積形成的某些預設想法,對他人快速做出判斷。往往第一印象的判斷,就足以左右我們對其他訊息資訊進行收集、分析與解讀,引導我們主觀詮釋這個人所展現的行為或狀態,進而影響我們對這個人的可信任感。

 

對於扮演指導角色,例如老師這樣的身份,我以貌取人的傾向就更為嚴重,因為樹立可信任感是重要的。

 

這傾向背後,是種鏡中自我現象的自我反射。如何看待他人其實反映我希望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反觀思索,身為一個標準完美主義、被「嚴以律己嚴以待人」情結所制約的我,默默期許自己能作為標竿典範,卻對自己沒自信,深深感到不足,害怕被看破手腳信用破產。

 

因此當我看到符合我所謂「完美標準」足以為標竿的人,我便非常容易信服且跟隨。反之,若「你和我想得不一樣」,我可能就很有嫌棄的意見。

 

永遠記得以前一位前輩說的,if you cannot perform, at least you should have the form。

 

Form撐得住一時,撐不了永遠。Form撐久了,也就變成Performance的一部分基礎。

 

跳過面貌身材,如果還能看到個人的本質性的態度、其他天賦、下的苦工、敬業專業的精神,那我就不那麼對自己的膚淺感到羞慚了。

 

我在意的這個「貌」,是內外兼修的。以貌取人的能力,倒也是可以降低拜錯師入錯行的風險。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