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到底真正能投入的事又會有收入的事是什麼?

 

回顧過去工作,總是有個3年為一個循環的倦怠、自我懷疑。每次的重啟需要外部的貴人和情勢給機會。波折起伏的背後,捫心自問,究竟有無一個想要成就的渴望或目標?

 

並沒有。是時機不對、事情不對、還是整個人都不對?

 

這一陣子對工作的思考是困惑,是膠著。積極的說詞是,暫停,以盤整對工作的期望。事實是,坐在那,卻沒什麼「非做不可」的動力和動機目標,無所作為。

 

這份工作,不是完全不想,也不是不能,曾經真的有過充實滿足而愉悅的經驗,但現在缺乏以前那種投入感、專注力、因學習而感振奮和想要提升精進的意圖。

 

在前幾天的ㄧ次工作討論會議中,突然強烈覺察到,自己的停滯、被動、消沈,對比於工作夥伴在接連的任務中不斷精煉knowhow與經驗的深度廣度,對比他們能夠不斷創造衍生探索新東西的積極,一上一下,落差變得很明顯。視野、工作能力技術、工作方式的速度與彈性,已逐漸落在不同的層次,交集的地方像是記憶中的踏點而已,沒什麼實質的連結。

 

對此,心裏感覺很是沮喪且過意不去,好像並無法爲團隊做出什麼具體貢獻。

 

不進則退是越來越殘酷的現實,有練兵,才有前進,才撐得過考驗。吃老本,賣老本,最終一定跟不上時代變化的速度與客戶市場的進步。

 

有時做這種靠著資訊不對稱在提供價值的工作,口口聲聲說著某些話術,只是話術,沒有半點自己的感情,也不真心在意最終客戶究竟會得到什麼,讓人心煩,讓人困擾。

 

「那種感覺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無法接觸,而且生活在不一樣的平面上,使得每個人的生活內涵,無論是意義、訊息還是關愛,都無法傳達出來。因此她想起了在桌上、在沙發上的交談,彼此的話語似乎都圍繞著宛若一池死水的事物打轉,從未觸及真正動人心弦的事。就算有人想要撥弄那條心弦,但只要看著一張張躲藏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發表連自己也不相信的陳腔濫調,到最後甚至無人懷疑這些話是假的了。」(出自「鹽的代價」)

 

會議中,這樣的感受異常強烈。會議結束時,我油然心生it is time to quit的念頭 — I am no longer capable of doing this job.  

 

只是,不做它,還能做什麼?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