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朋友分享達賴喇嘛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投書,標題 — 焦慮的背後,是對不被需要的恐懼(Behind Our Anxiety, the Fear of Being Unneeded)。

 

達賴喇嘛對人性總是樂觀正面的,面對未能盡善盡美的世界,他相信人類仍舊抱持希望,期待美好與進展。對外在世界的憤怒、不滿,卻也代表著物質所連帶的安全感與富足感仍不足以回應內在人性更深層的渴望。工作也好,人際關係也好,當人感到不被需要(唉,像是顧問接不到案子、想分享的事旁人卻興趣缺缺等等),ㄧ種負面的情緒便自動總結如「唉,我真沒用,我存在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我好像是多餘的...」。因為這樣的自我批判轉動惡性循環的輪,人更為孤立而自我隔離了。

 

「被需要」指的不是自私的驕傲或認為你比別人高一等,那指的是人類天生為他人服務、利他的一種天性。13世紀佛教故事教誨著,「你若為人舉火,那同樣會照亮你自己的道路。」

 

「被需要」,也許不見得來自一種直接的接觸或互動,而是感到有人會為你在做的事、你的付出而心懷感謝。

 

達賴喇嘛總是相信,個人實踐的力量無窮。他認為我們得有意識地問自己、提醒自己,「今天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感謝他人給我的賜予?」,應把這種「利他」抽象認知化為習慣性實踐作為自己的責任,才有助於改善現今瀰漫的焦慮與憤概感。

在上位者、領導者,除了個人的修煉之外,更擁有寶貴的機會與資源來擴大社會的包容性,讓人人感到工作生活的意義,讓人人感到他們是被這個社會所需要著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能力為建立一個更好、更有意義的世界做出貢獻。

 

對不被需要的恐懼,某種程度解釋了一直以來的焦慮心情。至於解方,似乎需要從打破孤立、與外在世界建立更多的對話和連結的機會中來找尋......同時,得自己先填滿那個「好像不被需要」的假設性負面思考的洞。

 

 

New York Times原文:

Dalai Lama: Behind Our Anxiety, the Fear of Being Unneeded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