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行為科學家研究發現,要養成新的習慣,需要重複做它21次。

 

這個格開版以來,已寫了21篇。理論上,應該要形成去寫的習慣了。就在此時,惰性和阻撓出現。

 

腦袋因專注準備某主題的構思整理和一些大大小小的煩惱與情緒起伏,昨天坐在電腦前,就是沒有一點想要寫點什麼感覺和意圖。

 

於是,今天無論如何都得寫!

 

回歸當初開始這個寫作練習的用意之一,是透過練習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看看可否挖掘更多可能性。

 

寫作時是先構思或先下筆?是直接紙筆書寫或電腦打字?喜歡謄稿整理再修改潤飾、還是寫好離手?

當今天下筆後就不能改,當必須寫下腦海裡所有東西,當沒有存檔選擇只能按下「寄出」或「post」,是否非得收尾、不然就一筆勾銷?

 

行為的改變會不會強迫人啟動新的思考模式?

 

為了練習,這個格開版之後,給了自己po文的目標,作為一種壓力和限制,來驅動寫作方式的改變。

 

已寫的21篇中,有早寫好未公開的舊存貨,有老早寫一半找機會拿出來改再作結的存貨,有為了繼續練習目標硬找梗硬寫的。

 

當然,也有真的有當下有種「非寫不可、不寫不快」的想法感受。例如,極端焦慮的情緒,因此開始寫了「焦慮文」。持續焦慮的過程中,無意間看到齊克果的論述,只是覺得很有意思,值得思考,但不求要與這篇情緒文做出什麼連結。

 

隱隱之中,那種想要「有深度、言之有物」的虛榮心制約了我,導致我這篇焦慮情緒文突然寫不下去,嚴重卡住。明明只是要抒發,去意識覺察焦慮的現狀,卻又開始不自覺地往論說文發展去.....

 

停筆,必須讓自己放下,告訴自己寫不下去又so what。

 

或許我就是應該把它分成兩篇文,不用混淆觀點,也不用混合文風語氣。就這樣做吧!然後,我就解套了!

 

類似焦慮文寫作過程之掙扎轉折的東西很多,手邊囤積不少日常有感而做了筆記的題目,只是沒能把它們用不一樣的寫作模式和方法順利即時wrap up成篇。我知道這是舊習和慣性作祟。

 

嚴格說起來,練習至今,行為模式改變有限,但也不是毫無嘗試改變的意圖。

 

神秘主義詩人Rumi寫著:「任何你每天持之以恆在做的事情,都可以為你打開一扇通向精神深處、通向自由的門。」

 

不管如何,就算這篇是硬寫的,也就把這個練習延續做下去了~

 

延伸閱讀&再次自己強化心智:

關於練習http://ruzimato.pixnet.net/blog/post/45738517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