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拖了很久才終於去看了台北世界設計之都國際設計大展。

 

坦白說,自己並不是個open-minded的人,這類型活動背後基礎性結構性系統性狗屁倒灶的事常讓我先抹滅策展籌辦人的用心和付出,讓觀展經驗從負分開始算。

 

我大概也不夠格評論什麼(畢竟不是設計咖),只是總還是好奇最本質的問題究竟如何被思考。

 

設計是什麼?設計產業到底是什麼?設計能為人們與社會的進化做些什麼?核心源頭的意義有多少人仍帶著謙卑的心去探究?不感覺業內有足夠的人夠深刻而又廣泛地去思考過這件事。當設計成為buzzword,論述發展到後來是一堆字彙的排列組合,執行與實務作為的功力背後是文化思考底蘊的厚度與專業的琢磨。

 

展場的牆上highlight Alvar Aalto的話:“We should work for simple, good, undecorated things, but things which are in harmony with the human being and organically suited for the little man in the street. ”

 

這是我所認識的設計。

 

當某些設計在外型造型與質地上努力展現美好的一面,卻流露出一種跟生活無法fit in的無措,讓人評上一句「nice to have BUT……」那就是可有可無。

 

多年前接觸過的某些打著設計、品牌、想走入國際的旗幟,還想過哄騙預算補助伎倆的公司,紛紛進入展場,擺出優雅的姿態,用著漂亮字體和排版,大方說著邏輯不通的論述。

 

而參觀的民眾忙著用手機捕捉燈光與擺設下的表象(representation),卻不見得夠有耐心看看物件的本身,為了什麼?也許也不脫ㄧ種表象式的行為,然後言談的語言是:「這好不好看?」

 

某些展區的內容根本是濫竽充數,忍不住怒......

 

但還是有些展區(例如Visual Taipei與讀衣)分享了精彩而獨特的構想與實驗。這些我喜歡的部分,或許更偏向藝術性而非設計性吧?

 

展只是展。更值得關注的是,辦了展,申辦了這樣的活動,究竟會為社會與人們生活帶來什麼實質有感而有效的影響與改變。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