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chool-of-athens-detail-from-right-hand-side-showing-diogenes-on-the-steps-and-euclid-1511.jpeg

photo source: https://www.wikiart.org/en/raphael/school-of-athens-detail-from-right-hand-side-showing-diogenes-on-the-steps-and-euclid-1511

 

我曾經想過研究實作哲學(Philosophy in practice),以為從實務中去探討哲學可能會比較容易親近和理解。就在掃描這門學科相關書籍的標題之後,我便知,實作哲學身為龐大哲學系統的一支,是不可能閃避哲學的浩瀚。

 

什麼是哲學?

 

一門研究宇宙和人生問題的終極學科?提問世界為何存在、世界如何存在、人為何存在、人如何活著?

 

這樣的問題大概不只是哲學家會問,科學家也會問。像是伽利略、哥白尼、達爾文、牛頓甚至是較當代的圖靈、霍金,他們所窮盡而發展出的理論,正是在回答相同的問題,與哲學家的思考相呼應,而人類的文明因此演進。

 

這樣的問題,或許也是出自人天性的好奇,對現況對已知的不滿足,而想要不停探究人所不知或人所不能知道之事。背後引導出的是人類的世界觀、方法論、實踐人生的方式,既可能是ㄧ個單一思想,既完整性又一致,也可能被切割成可理解聚焦的單元,再去建立相互之間的關聯。

 

如果哲學是門永遠不滿足於現況已知所以在探究歷程上無窮盡的學問,那麼要將現況已知探究透徹,不只是縱深拓展,還不得不展開穿越過往的脈絡歷史,梳理交錯於時空不同軸線的相互關係:他如何承襲A的精神、試圖補充B未盡深入之處、又如何透過對於C論點概念的反動來精煉出自己的定論?到頭來,原來他和幾百年前的D的思想遠遠呼應只是出發點不同.....

 

回顧許多哲學家的理論觀點,實在艱深宛若鬼打牆的繞口令(例如曾令我焦慮的「焦慮是自由的頭暈目眩」、「未經檢驗的人生不值得活」之類的......)。這反映的就是哲學的本質嗎?哲學家提問思考,窮盡出一個呈現自我的論證,太原創、太複雜,連哲學家自己都難以清楚表述。抑或,這正體現著哲學家自身與命題糾纏努力的掙扎?還是,在人有限的能力下,本來就無法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正是因此留下了困惑、破綻,而讓後人還有挖掘突破去拓展已知的可能性?

 

這龐大哲學思考提問辯證的系統,這知識的浩瀚與必須具備的熱情,讓人站在門口便瞠目結舌,因此躊躇不前了。

 

我意識到,自己好像沒有這麼大的好奇心、耐心、勇氣和自願培養起來的信心,能夠不斷去問 — 為什麼這世界如此存在、人該如何活下去,這種艱困而發人深省甚至會想到生氣失眠的問題,然後接受這還不是最後答案的事實。

 

也因此我總被那些飽沾哲學雨露、能在其中翻滾悠遊的才子菁英所吸引,尤其會讚嘆那種能深入淺出讓素人好似略通一二的說明功力。(個人制約的浮現...)

 

如果好奇是天性,那懶惰也是天性囉?

 

直接接受「肯定為真」的東西就不就好了?讀讀大補帖懶人包之類,才是「有效率」吧?心態和習慣是否受到環境制約?有太多人把知識的追求或所謂論述的建立當作一種表演(或買賣),可不是嗎?只是有功力高低和倫理高下的差別而已。

 

何能判斷呢?還是,這並不是個重要的問題?

 

在這個唯個人眼前妄念是務的世代,沒有目的地去追求真理並付出努力,還真是一種曲高和寡的行為和自我智識意志的修煉。

 

如果人性之中還是存在著探究事物本質的好奇,那麼就回歸哲學家本人的文本吧?不論那是多麼艱深晦澀,至少是沒有經過篩選與投射的東西,能挖到的,就算只是這些大師哲人智識精華的小屑屑,也相當珍貴了。

 

於是乎,知道自己不知道,放下對自己智識的期望,謙遜而宛如空杯般去接觸,接受刺激,應該是入門哲學的第一步了。

 

P.S. 回頭看看自己曾經紀錄過的想法,是個會帶著哲學的氣味思考提問的人,就帶著一點信心去挑戰700多頁的書好了...orz.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