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raniosacral-spine.jpg

photo source: https://craniosacral-therapy.co.za/cranioscaral-therapy/the-physiology-of-craniosacral-therapy/

 

我覺得自己是個有好奇心但又很鐵齒的人。越是聽到「XXX法很神奇」,越是想去試,但總是抱著要去檢驗打分數的心態。

 

這次是「頭薦骨共振」(或是顱薦椎療法)。

 

體驗之前已有所聽聞和經驗。

 

曾有次超級嚴重大感冒時遇到一位執行師,她說要用頭薦骨共振幫我緩解症狀。那時她大概操作了5-10分鐘,弄完之後暫時可以呼吸到空氣,維持大概3小時。

 

之後和一個身心靈療法經驗豐富的朋友聊到,她本人有學,提及圈內人有不少物理治療師,聽說這個頭薦骨療法讓物理治療師如虎添翼啊~

 

去體驗之前,恰巧跟一位有醫療背景的朋友聊到身心療法。門路千百種,很難評斷孰優孰勝,最終總是當事人(就是「個案」)自身的選擇。選擇理由,也是千百種。

 

我說,買單不買單,實在是蠻主觀的、有沒有「連結上」的感覺。而這位朋友說,有時候無感,或許是因為自身並未歸零地去接納它在自己身上的效應。

 

或許吧?對於左腦派的人,往往需要更多開放的心胸來體驗不易實證和主觀性高的感知過程。

 

抱著是去參加一場「有實作體驗的研習」的期待去認識頭薦骨共振,去了才知道,這一系列安排其實是為研習招生的說明會活動。

 

所以在體驗之前先有關於研習課程說明,包括架構內容活動等等,接著一群執行師現身說法分享他們身為學習者與執行者的經驗與體會,最後才是體驗。

 

先談談短暫30分鐘體驗的感覺好了。

 

開始前執行師問,參加體驗的目的是純粹體驗或是有考慮要參加研習(難道目的不同執行和溝通上會有差別?),我說前者。接著大致問了一下最近是否有比較困擾不適的身心問題,大概是用來作為執行優先順序的參考吧?(有感很重要!)

 

體驗開始,執行師把手放在腳上,熱能傳導包覆感很明顯,過了一下有覺得腳變得比較柔軟。相對於腳,就覺得顳顎關節超級緊,自以為待會執行師會來碰觸頭顱區,結果下一個手位移到薦骨和下背。

 

薦骨部分在一開始感覺到韌帶滑動,但這個感覺只持續一下下。當執行師問我覺得身體如何時,我說沒什麼特別,她就把下背的手放到右髖(我最近困擾不適的部位)。手移開下背時才感到下背緊繃感確實有降低,但對於右髖的碰觸,我沒什麼感覺,接著她也觸碰左邊骨盆,一樣沒太多感覺,僅有幾秒鐘時間感覺右腳拇趾內緣竄過幾段電流。

 

骨盆區結束之後,她把手放到枕骨,這時我發現自己右肩實在是很內轉(即背面可能很winging的),不知跟受傷有沒有關係。頭顱區觸碰跟開始時,顳骨有一點微微小震動(很像魚鰓在抖動那樣),但沒有持續很久。結束前執行師把手放到肩膀上,作為一個收尾。

 

做完和執行師簡短交流。執行師說,她感覺到薦骨區塊的移動、骨盆兩邊在動。在顱區時,有一個時刻她發現右側枕骨往下移動,不知是否跟右髖有關係。

 

大致體驗心得是,沒什麼fu。不知是否因為我想覺察的意圖太強了,又是一個頭腦take over身體單純觀照的狀況。至於共振中的狀態,我至少有個學習是,薦髂骨盆的正位一定是我的主題,不管是主動或被動去控制平衡它,應該都是重要的。

 

做完的之後的幾個小時,好想睡覺.......zzz,應該確實釋放一些壓力和張力吧?接連幾天人都處於一種睡得很累的狀況,夢境紊亂的程度驚人,或許也是持續在排毒紓壓吧?希望如此囉~

 

體驗後再回頭想想執行師們所分享的內容,學習到的倒是比體驗本身多。

 

關於這套療法,最中心的精神是,全然信任身體擁有自癒的智慧和能力。這對於執行師和個案自身都是如此。

 

當然由於這套療法源自脊骨醫學,由腦脊髓液/腦部薄膜等神經系統相關的理論出發,論手位或能量流動,還是可回歸解剖或相關科學知識的研討。但真正關鍵的,根據執行師的分享,還是心態和心境。

 

先不論個案的狀態,對於執行師來說,「臨在當下」感覺正在發生的一切,療法進行中的中重要條件。而要感覺的,不只是個案的狀態,還包括執行師自己的內在,需要一定程度信任自己的直覺和敏感度,也需要開放包容去接納發生的一切。

因此執行師不在於「做什麼」,而在於單純在那裡,透過「慈悲的碰觸」(這種字眼實在不是我的語彙),全然接納支持彼此,不做什麼。而這種「無為」,是種修煉。

 

助人工作者很容易迷失在「給予」之中,對於期望是否得到滿足而患得患失,而失去「空間」:去容納的空間,去觀照的空間,去讓能量得以流動的空間。

 

大多數的執行師都說,與其說這療法是一種助人、療癒他人的工具,他們從這療法的學習和實作中最大的獲得在於認識自我、改變自我、療癒自我。

 

這種回饋,我是能夠認同的。

 

確實,助人者必先自助,療癒他人前必先療癒自己。與人的許多互動,其實都像是鏡子,不斷在反照自身。很多時候的僵固,是因為沒有空間。人需要打開自身身體的空間,讓心扎根在當下,然後在所處的空間(包括與對方的關係),接受各種發生(happening)。

 

探索健康與療癒在身體、情緒與心智層面的關係,來幫助人蛻變轉化,講白了真的是21世紀顯學啊!我確實對這樣的課題有興趣,但大概時機未到,空間未開,我可能還需要再等待讓它發生。

 

 

後記:療癒工作跟顧問工作實在很類似,某種程度都有「信者恆信、不信者講破嘴也沒用」的一種特性。如何說服人「靜心臨在當下的狀態」的神妙,就跟說服客戶「策略思維」對公司績效表現有幫助的一樣困難。如何培養「靜心臨在當下狀態」的能力,就跟培養「策略思維」的能力一樣困難。貌似能夠整理出某種程度的理性論述、架構、步驟、學習練習的方法,但如何意會、體會、精進,則又關乎每個人的天賦和修煉。最終,都需要真正促成有感有益的改變才行。

 

參考資料: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2532

https://blog.easepain.tw/huang-kuan-wei/craniosacral-therapy/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