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上個週末跑去寫經靜心。
整個靜心活動限時90分鐘,這是真的要用毛筆墨水來寫的。工作人員鋪設工具、把宣紙拿來時,我竟然有點緊張。畢竟,太久沒有拿毛筆寫書法,會不會寫不完呢?同一時間有一對情侶也體驗這個活動,女生還把手錶放在桌上,很有考試的嚴謹態度。
想想上次拿真正的毛筆恐怕已是高中往事,這時還膽大要挑戰描摹王羲之的版本,是真的要讓心帶著手走的概念嗎?
工作人員介紹說,王羲之版的心經是從王羲之作品中把心經用到的文字抓出來拼成的。我還以為這是現代人的產出,查資料才發現,這可是唐太宗時代就已經做出來的「合成」作品。
文本開頭一小段字:「沙門玄奘譯」,讓人回歸唐代文化史的記憶......
想當年,大力推廣佛教的唐太宗深受艱辛取經回國的玄奘所感動,賜序給玄奘所翻譯的梵文佛經,題為「聖教序」。為了讓這篇序文永久流傳,他下令將其刻碑。又因為唐太宗最喜愛王羲之的書法,眾人商請當時擅長王羲之書法的僧人釋懷仁,以集字的方式來拼就「聖教序」全文,再製成碑。
只不過,當時可得仰賴專家花費24年進行採集,兼顧整合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和韻味,並精心摹刻~一邊書寫,可要一邊感受當年專家的用心良苦呢!
photo source: http://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14960
好,果然是不會開車嫌路窄,一開始幾筆下筆和收筆不如預期,就開始挑惕毛筆不夠好,筆頭的小岔,挑出幾支毛.......
神奇的是,還真的有點肌肉記憶,超乎預期沒有抖。但也沒有奇蹟發生,寫了半篇之後,手部(控制無名指的)肌肉開始緊繃痠痛.......
王羲之版有不少是行書筆法,好處是不需要那麼精準「刻」,我想我右手肌肉因此少了很多負擔,但挑戰在於,有些字一時之間會認不出來,像是「咒」,一時沒看出兩個口,搞不清究竟是什麼字。有些拓出來的字很細很淺,得翻開宣紙仔細看,再自己斟酌。還有「般」的第一撇淡到像消失一樣,我一直有種「股」的錯覺(股若波羅密......orz)自己硬是要把第一撇寫出來,否則內心過不去.....
全篇心經寫完大約花了一小時,不簡單啊!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看著自己的作品,老毛病又犯,覺得自己寫得很醜.......(但這可是描摹書聖王羲之的字啊!)放下放下........
不過整個過程頗為愉悅。
窗外是繁忙的南西中山商圈,車流和人潮在雨停後更加熱絡。窗內是個寧靜的空間,桌角牆腳佈置典雅的小植物,空氣中飄散舒服的咖啡香氣,讓自己的專注力放在寫字,儘管偶發咕噥(手殘、自我批判之類的),大部份時間是可以如行銷文字所寫的「手牽引心、心推動手」,進行一個單純的行動。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摹的帖畢竟是集字,在書寫過程中會感受到王羲之原字書寫脈絡上的差異,筆勢的連貫略有出入,也不太能感覺到王羲之的「氣」。不知道若真的可能,書聖會如何書寫心經?文本內容與他的情緒和感受又會產生什麼化學效應呢?
但回歸微觀的書寫本身,深深體會「越簡單的字越困難寫」的道理:一、二、不、心。那所需的專注(當然也會有運筆書法技巧因素)和心氣手合一的濃度,考驗自身當下的精純度。
其實有好一陣子在考慮上書法課來重新練字。總感覺字跡的改變回應著自我內心狀態,過度嚴苛、尖銳,或者缺乏耐心、須臾應付,或許透過練字也是一種調心的方法。
寫字這件事在這次靜心經驗後有點被啟動~我應該會再找個時間去體驗描畫靜心。
最後講到心經,我又跳tone了......
日本僧侶音樂人寬邦,在京都一休寺取景錄製MV《般若波若密心經 /Heart Sutra》
https://youtu.be/wyUaRYLTbr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