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控如我,自然對這個遊戲(或資料配對)很感興趣。
http://www.bbc.com/sport/olympics/36984887
簡單輸入你的身高體重年齡與性別,網站資料庫會依照內設的數學運算法,找出和你身型類似的運動員配對。
結果我的資料跑出來的三位運動員居然都是長距離型的田徑選手。其中最match的是一位拉脫維亞的馬拉松選手,其他兩位match的選手分別是3000公尺障礙賽與20公里競走的選手。
當然我也立刻搜尋這幾位運動員的照片,嗯,雖然我相信肌肉量和體脂差很多,但單就身型來看,還真有點像(且我認了,我的腿大概永遠不會被歸類在「細」的那種)。
這真是太神奇了!
不過回歸身型與運動,其中有許多有趣的矛盾。
從小比賽有拿過獎牌的都是爆發力型的田徑項目,像是100m、跳遠之類的。徑賽類稍具競技實力的項目距離上限只到200m;400m如果要用「拼」的,已經有種冒著生命危險的決心,800m痛不欲生,1500m和3000m我已經忘了當年是怎麼跑完的......長跑,完全不是我的菜,沒試過。田賽類,彈性還不錯,但跳高就沒有跳遠來得有心得;需要用手的那幾種大多以笑話收場(如大暴投或雷聲大雨點小之類的狀況)。需要巧勁精準性和技巧的球類運動,不是打不好就是無法堅持練習下去(也默默承認團隊合作力很差...)。
似乎是比較能用下半身、且屬於做個人型、靠控制自己身體去運動的人......
對於擅長和喜歡的運動總有自己的經驗值和認知,可那卻往往跟別人看到的不一樣。
很多人說,我的身型適合長跑或其他耐力型的有氧運動。這個測驗做出來,好像意味著別人的判斷比自己的判斷符合資料庫運算邏輯......
很多傑出的運動員都說,不是他/她想要選擇從事某項運動,而是這項運動就冥冥之中選擇了他/她。天生我材必有用,好像是類似的道理,如果你能順著天賦前進。
為什麼光是這樣一個小遊戲就又讓人去思考:覺察與生俱來潛能 vs. 自我意識的能力,究竟有無差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