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ouresa總是不斷寄email到信箱,提醒進度之外,少不了課程推介。

 

搜尋了一下發現真的有許多有趣課程,例如一門由荷蘭萊登大學推出的「音樂與社會」。

 

這門課被同時歸在「藝術與社會」和「哲學」的分類中,從課程大綱來看,我猜應該有高度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比重內容。

 

我倒不見得有時間進一步探討這門課,但是光是瀏覽課程設計,就學到結構新學科與所謂跨領域串連的可能性。尤其當命題涉及與當代性,觀點與視野必須開闊,但又必須有所聚焦選擇。而不同學科間概念理論與實務要如何連結,找到所謂更完整而準確來描述認識這個命題世界,已不僅是專業,而需要更多創新思維與獨到洞察。

 

從這門課主要的教授講師背景,就讓我頗為驚訝歐洲人文知識素養養成的廣闊。

 

主導課程的教授本身在音樂學院主修爵士鋼琴,作為音樂演奏家與音樂教育者的經驗長達十多年,而同時在大學的研究專業領域是哲學和文化研究。另一位講師是爵士吉他演奏家,同時研究哲學和倫理學。而他們的助教群中,有音樂新聞學的、音樂史的、文學、語言學等等專業背景的人。而這群人把大學實體課程轉換為可供線上開放學習的內容和模式,作為學院某個創新倡議的專案。

 

我很難想像,在台灣,會有哪個藝術科班出身的人會同時修習哲學或社會科學的.......更難想像,在台灣,這些不同專業的人可以湊在一起研究、共事、工作.......太多時候,人都是假專業之名、行自我封閉和區別鄙視他人之實。

 

但有志者倒是不該放棄開放整合知識、洞察新脈絡的理想。

 

不同於學院派處理開放知識的做法,藉由網路平台崛起的「知識服務」提供者如雨後春筍。有些聚焦特定議題,有些標榜多元廣泛,他們的成功的確是掌握到當代民眾「寓教於樂、樂中求知」的需求,也成為另一條散播知識與觀點的管道。

 

只是這些速效知識的背後,該如何檢視所謂知識的真理,量尺恐怕還是握在知識生產與服務提供者的手上。而知識的消費者與使用者,在親近知識的同時,恐怕也需要保持距離,避免盲視。

 

 

延伸閱讀:

線上學習,是機會還是負擔?

知識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