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source: http://picbear.online/media/1575499388864150684_1415611130
曾經花了一段時間學習接觸即興,後來基於種種原因沒有繼續。
之後,零星上了一些課、工作坊,參加幾次Jam。我發現這種肢體形式快速拓展開來,有越來越多是所謂的「素人」(即非舞蹈科班)以自己的目的和動機,不論是肢體開發或是自我探索,進入接觸即興的世界。
每回活動結束的分享大多充滿正面能量。
「我覺得自己打開了!」
「和自己的身體對話真好!」
「好喜歡跟著音樂動身體的感覺!」
「好喜歡這些一起跳舞的夥伴,我覺得跟他們有連結,太神奇了,開心!」
相對的,我經常帶著負面能量離開。我覺得自己沒有打開,仍然有種疑慮、害羞,太久沒這樣使用身體,陌生的感覺伴隨著挫折感。挑人的壞習慣依舊,評價著自己,評價著別人。
基於這樣的感覺,幾乎又空了兩年不再參加接觸即興的活動。
直到最近,回頭上了三堂課,試圖由零開始,感覺非常生疏。
帶著治療中的傷(是因為先報名了,傷才復發......),無法打開,無法放鬆。髖的傷限制很多,心裡擔心,身體感受到的緊張非常明顯,並無法真的隨著本能活動。傷的存在被覺察到太多,也必須接受自己當下的選擇,腦的活動必須多於身體以盡量保護身體安全。
老師的教學基本上理性成分居多,她會給予概念性的說明,然後透過類比、意象的解釋討論,再親身示範,幫助我們理解感受,接著輪到自己體驗練習。每堂課,都有她主要希望傳達的概念,例如架構/結構,重心/重量,落下等等。在相對單純的概念與技巧練習之後,大家會有即興的時間。老師通常會讓大家自己solo一下,也會安排一些接觸的練習活動。
透過不同的練習方式,讓每個人自己熟悉自己,也熟悉彼此。整體的生疏感是有逐漸消退,過往的身體記憶,慢慢被喚醒。
同學的組成和經驗蠻多元的,但或許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從技術面和功能面體會身體,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在即興練習中有意識地嘗試應用老師所教的概念和技巧。一旦進入即興,許多同學自溺自耽的習性展露無遺,好像,非常沈浸於觸即興可以給予的某種「進入自己、和自己在ㄧ起」的感覺。
三堂課裡,在自由即興練習時大概跟一半以上的同學都跳過舞。
開跳的第一位舞伴是一位稍稍年長的太太,身體經驗比較有限,但她非常非常沉浸。我帶著某些理性去觀察、傾聽她的沉浸,試著了解她「自溺」的愉悅。我於是好奇,當我想要帶領(主導支配)多一點時,會不會影響自溺的愉悅感?結果發現,通常身體經驗比較有限而傾向全然透過感官和身體來引導活動的夥伴,對於被「引導」是覺得好玩開心而且舒服的。或許他們不太有預設立場、經驗也有限,而能夠直覺回應、跟著走入不同自身慣性的範圍吧?
另一位女生,也屬於自溺型、身體經驗有限的夥伴,但她的主觀意識很強,不論是口頭分享話語的內容或者是身體的反應,她有她期望的模式。於是在身體溝通的過程,我經常感覺她的「不溝通」和她個人偏好的回應方式。她只喜歡流動性、流暢沒卡點的互動,她不喜歡停頓、靜止或是微小緩慢的接觸方式。就好像急著大聲說話、把自己話說完的人,對於沈默、對於反對意見、對於提問,會自認受到挑戰或阻撓。她越是不喜歡的模式,我就越想要試著建議,她越是忽略漠視的訊息,我就越想重覆送出,看能否得到回應。不過,從她課後分享的內容推知,她大概覺得我是個很讓她失望的舞伴吧?
有一位小妹妹,國中生左右,是全班最年輕的,來上課好像是因為媽媽的緣故而非自己的意願。她看似不全然了解練習的目的和重點,而且很害羞。過去的我若碰上這樣的夥伴,一定覺得「衰」,因為那會讓我練不到東西。(當然我也許過於自信以為自己就知道要練習什麼....)但這次的課有好幾次都跟她湊成一組,我讓自己拋下從自身出發、利己的念頭,大概以讓她不要擔心為練習目的,把一切都放很慢,傾聽、等待許多,感覺她有些準備了,才給建議。雖然她大部份時候不懂我在建議些什麼,也回應出無所適從的狀態,就這樣,慢慢玩,放下「練習」的目的。
有一次的舞伴是個男生,他有較多接觸即興的經驗,於是較能嘗試一些變化,相對放心去試重量交換和不同速度的接觸方式。反倒因為以為可以玩,忽略了相互了解的過程,過於急躁想試東西,結果遭遇好多卡點和危險情況。
我的最後一位舞伴,雙方都試著想溝通傾聽,卻好像沒有辦法接頭,覺得很卡。舞伴說,她覺得我對她太好了,特別在一些承接重量的時候,基於安全考量吧,我會想要幫她穩定,但她覺得想幫她反而會限制她自己如何處理反應的選擇和決定。過於關照變成一種束縛,大概是這樣的意思。
三堂課下來,在接觸的部分,我還處於喚醒記憶的階段。面對夥伴和面對狀況的心態,我不敢說真的開放了,但是多了一股好奇,不預期也不期待會玩出什麼過程,只求自己平安度過。
老師回應的一件事打動到我。她說,她看到大家都去「接受當下」:在接觸即興時,可能有喜歡、不喜歡、好或不好的當下,但也就接受了。
這時我才意識到,這次上接觸即興,或許自己最大的進展是— 接受了。過去那種會想挑partner的心態有放下,不論是誰,都去試,對方能做什麼,想做什麼,都接受它。放下自以為是的某種優越,自己能玩什麼、玩不了什麼,都接受。對此,好像應該感恩。
承接老師「接受當下」的回饋,有同學問,要如何區分接受的心態和不夠努力(的藉口)?
老師說,每個當下都是獨一無二的時刻。當你意識到,我好像應該努力一點,你已經開始努力了。去體會一次比一次的進展,即使微小,也不要因為距離遠大目標的巨大落差而心生壓力焦慮。更何況,有時要維持住現況,就已經需要大量努力了.......
老師進一步分享,或許在舞蹈時,她能夠覺察、理解、接受並且嘗試做到這樣的心態,可到了實際現實生活之中,並不容易做到。所以,把覺察、理解、接受當作一種生活態度與能力,可不是簡單的。
儘管如此,做不到時也有當下能做的,就去做、看能做多少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