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André Mouton
https://www.facebook.com/176847622333083/photos/a.942514689099702/2937176639633487/?type=3&theater
每天匆匆忙忙看著鏡內自己的時候,就是洗完臉進行日常保養程序的時候。
挑惕黑眼圈、擠擠粉刺、拔拔雜毛。zoom in在某個特定部位,雖然在看,但沒有看進去。
偶爾看到自己的照片,陌生感油然而生。
翻箱倒櫃,找不到半張三個月內的大頭照和全身照。害怕看見,又害怕被看見。
多年以來,以為自己是長成某個樣子,隨著歲月,隨著經歷,面容可能已經改變,自己真正的面貌可能跟自己想像自己的模樣不同。
對於自己全身的樣子、動起來的樣子,更是充滿面對殘酷現實的恐懼,恐懼由這來自對自己身體形象的高度在意所驅。關於身體形象的那些認知、那些想法、那些感覺,就如同刀的兩刃,一方面惕勵著自己,另一方面充滿批判和自我打擊。
鏡子是一種反射。難得看到全身鏡時,鏡裡的樣子是稍縱即逝的當下一瞬間。大多時候,我選擇性只看到大輪廓,或只想看到一些微小的細節,調整alignment、修正錯誤、找出改善的地方。
在乎細節的同時,便鮮少關注鏡子所反照出自己和空間的關係。忘了去關照,自己究竟是被空間吃掉還是去充滿空間,偏偏這才是檢視「存在感」的關鍵。
鏡頭又是一種反射。比起照鏡子,我更排斥被拍照、被拍攝,因為總是可以連續找出幾百種缺點,凸下巴、鬆小腹、緊繃的胸口、摳摳的手指頭、不夠延伸而線條不佳的腿。身體的直觀表現,無情地透露內心的狀態和情緒。
更可怕的是,照片和影片是可以重播重看的,不斷把人拉回過去的那些當下。
在研習上課時,為了紀錄課程內容,所有同學都瘋狂拍攝著彼此,課後互傳分享照片影片之時,超在意自己身體形象的慣性很自然地會去尋找人群中的自己。再怎麼可能自我感覺不良好,還是會好奇,這傢伙到底看起來如何。
就是你啊~
還是一顆大頭,常常忘記收好下巴的烏龜頭傾向,身體的姿態就是一副超怕做不好的樣子,貌似規規矩矩,微微緊張。Square,或許這是個合適的形容詞。
這......就是你啊~
本體感自己覺雖然很重要,視覺還是最直接有用的回饋。自己到底做得好不好,用看的最清楚。自己到底長什麼樣子,相由心生,用看的最清楚。
好一陣子前看到蔣勳老師的文章寫道:
「我們的文化沒有鼓勵人在鏡子裡『解剖』自己,用解剖,是傳達一種凝視,想看到更內在的自我、這個地球上有沒有我的差別何在?當進入哲學性思辨時,自畫像的意義會非常不一樣。」
「在我身上的東方元素蠻多的,自畫像不多,大概也代表我不夠誠實,不夠勇敢,也是一種對自我的不寬恕。我一直覺得西方在這個部分是了不起的。能誠實勇敢面對自己後,就敢做自己,那個自己不是偽裝的、不是化妝過的。」
不想看著自己,確實是因為不夠誠實、不夠勇敢吧?不想面對患得患失的自己,不想面對不夠完美的自己,不想面對失去控制的自己。
為了精進,為了前進,該是時候好好看著自己。我決定,不要再害怕看見自己了~
(三腳架,下單~~~)
延伸閱讀:蔣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