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淺背線-骨盆韌帶.jpg

photo source: https://painandtraining.blogspot.com/2018/02/Superficial-Back-Line.html

(其實這張圖都是韌帶,看似跟標題的深層臀大肌沒啥關係......剛好畫紅線的薦粗隆韌帶是我超級無敵緊的一條,它一定有抑制到我的深層臀大肌肌纖維,而且與我骨盆歪斜關節出事都脫不了關係,就看上這張圖了。)

 

訓練腰大肌和臀肌成了日常功課,但不保證它變強,也不保證髖關節不會出事。

 

大腦很聰明,它會自己評估現在要不要照你的意思做,它會傾向以保護自己的方式來運作身體。

 

出事就是告訴你它有事。沒裝好,為什麼又沒裝好?跑位,為什麼又跑位?

 

當然徒手可以把它裝回去、喬回去,但整頓之後維持多久靠的是自己。

 

治療師幫我出了一個新功課,去和關係不甚融洽的一束臀大肌深層纖維做好朋友。

 

它在哪呢?基本上混在一團韌帶筋膜裡面,包過薦髂關節,和坐骨尾椎附近的筋膜融在一起。

 

它硬得像乾肉條,感覺死掉了,通常只能靠專業徒手按摩手法和針灸才能稍微放鬆。可是緊起來比誰都快,叫它工作要三催四請。不知是因為關節有事所以它們必須努力維持穩定,導致長期處於慣性收縮狀態,還是淺層肌肉訓練多了過度激活,還是它們被周圍緊繃的筋膜抑制住,總之徵召啟動很慢沒效率,對於骨盆和髖關節穩定的功能角色失職。(於是其他肌肉代償,造成新的張力不均,也難逃跑位的後果。)

 

不管怎樣,放鬆之後就要重新教育,而且不能用蠻力,要用意象訓練(想像把大轉子往尾椎/薦椎拉),讓它有收縮但不能收死死。此時淺層和外圈的臀大肌會很想插手,必須確保肌群依正確順序啟動。

 

肌肉是「用則進,不用則退」,可是面對這種深層肌肉,總是充滿矛盾。

 

它們具有一種傲嬌的本質:並不是屬於喜歡變強壯有力的肌肉(因為它們本來就不需要很強壯,而是要很敏感,可以快速徵召,小小用力用久久),所以練太多,它們不愛。你又不能不練它,因為隨著疼痛,越容易被抑制的是它們,隨著老化越容易萎縮的也是它們。越是受過傷和退化的身體,又格外需要這些肌肉來維持穩定、確保正確運動模式,降低損傷風險。

 

總之呢,還是「鬆完練、練完鬆」的無間循環,裡裡外外每個角度都要處理,偷懶不得,追尋那個不知在哪、又變來變去的動態平衡。

 

Check list:

 

  1. 確保骨盆中立位:繼續改善髖關節屈肌和伸肌之間的平衡。
  2. 處理大肌群連結筋膜的張力(腿後、股四頭、TFL、IT Band、淺層臀大肌、臀中肌):減少對深層肌肉的抑制。
  3. 「看似沒練的練」要規律練:提高深層肌群(深層臀肌、豎脊肌、骨盆底肌)徵召啟動的敏感度,才能以正確的方式維持骨盆和髖關節穩定,免得又跑位。

 

一旦有出事前兆,趕緊回歸基本的基本,鬆完練、練完鬆,然後去求救。

 

 

沒事要複習:

https://www.physio-pedia.com/Hip_Anatomy

https://www.physio-pedia.com/Gluteus_Maximus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