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看到鄧惠文醫師的一篇文章,對於她所詮釋的「舒適圈」很有感觸也很有啟發。

 

她說,舒適圈是「我全面接納自己之後的放鬆狀態,不再勉強自己去追逐需要武裝自己的假象。」

 

但也別誤會鄧醫師的意思,以為「不要勉強自己」就是舒適圈,如果這樣簡化它,「不要勉強自己」、「不要去面對就是在那邊、會造成壓力和張力的處境」,那是一種抗拒、防衛機制,就變得消極。

 

過去以為,留在舒適圈是一種不夠上進、不具成長心態的表現。畢竟太習慣欲求「理想自己」的假象,過於用力,還覺得不踏出舒適圈多一點就無法接近那個理想自己的假象。

 

重新賦予舒適圈不同的意義之後,第一,光是能找到、進入到舒適圈就很不容易了,第二,這樣的舒適圈是積極的。

 

這樣我對於自己必須「約束、節制」就釋懷多了。因此在面對需要考慮不必要之風險的約束節制,感覺委屈。反過來,全然接納的放鬆,反倒讓追求「真象」的空間出現,能進能退。

 

留給自己一個提醒。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