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當下所見 (67)
- Feb 26 Mon 2018 13:59
花開春到
- Jan 31 Wed 2018 09:13
雨
- Jan 23 Tue 2018 16:02
到底想怎麼過日子
到底想怎麼過日子啊?
我大概不是隨心所欲過日子的那種人,通常連放假或外出休假,我的時間切割也都存在著某種模式。自律和自我規範的習性,讓我不知不覺傾向讓行程固定化,也不是呆板,而是讓某些狀態進入規律、免操煩,相對的可以把力氣放在其他值得花心思的地方。
(類似的爛梗就是:為什麼Steve Job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這樣他不用花時間在衣櫃前面,只需要把時間花在煩惱他的Apple如何創新......)
- Nov 24 Fri 2017 14:11
Maestro Salonen, you are killing me!
- Oct 25 Wed 2017 11:16
可愛的北極狐
- Sep 02 Sat 2017 18:39
再怎麼堵爛,翻滾吧~
- Jul 25 Tue 2017 11:58
ちぎみゆ夫妻:愛と絆をありがとう
- May 12 Fri 2017 21:20
原來我該叫自己打零工的
偶然看到一篇《零工經濟:找到好工作、有更多空閒時間、為理想生活找到經濟來源的完全指南》(The Gig Economy: The complete guide to getting better work, taking more time off and financing the life you want)裡的文章。
原來我該叫自己打零工的。
gig本來指的是音樂家或演員現場演出的表演,其實也是指工作,特別是兼職的那種。自從科技發展應用快速突破,許多時間空間的既定限制不再,各種不同的平台、程式、軟體,成為工作媒合的有效工具。這種「打零工」的服務提供模式,也自成一種經濟運作生態。例如,Uber的興起和零工經濟的浪潮就有著相當關聯。
- May 04 Thu 2017 08:45
開放知識與知識服務小感
Couresa總是不斷寄email到信箱,提醒進度之外,少不了課程推介。
搜尋了一下發現真的有許多有趣課程,例如一門由荷蘭萊登大學推出的「音樂與社會」。
這門課被同時歸在「藝術與社會」和「哲學」的分類中,從課程大綱來看,我猜應該有高度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比重內容。
- Mar 06 Mon 2017 11:23
優雅ㄧ生的訣竅
photo source: www.amazon.com
普立茲獎得主Sarah Kaufman寫了一本書《凝視優雅》(The Art of Grace: On Moving Well Through Life),她定義優雅為「存在於溫暖包容的態度中,流轉於從容自在的肢體動作間,兩者經常並存。」
- Mar 01 Wed 2017 19:44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奧斯卡過後,再次彰顯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irony.
在一堆奧斯卡影片中亂逛時,跳出這次在奧斯卡猛打廣告的紐約時報頻道影片。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每年都會邀請他們認為的年度最佳演員,跨界與不同專業的導演與音樂家合作,以戲劇中的經典場景、角色、設定或情緒等不同主題,拍攝短片或攝影集,展開敘事的張力。
看了也是讚嘆,演戲還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功力,就在微妙的細節裡,一瞬間的事。比較不同演員,同時也發現個別表演方法的差異。
- Feb 16 Thu 2017 21:02
哲學的門,進乎?
photo source: https://www.wikiart.org/en/raphael/school-of-athens-detail-from-right-hand-side-showing-diogenes-on-the-steps-and-euclid-1511
我曾經想過研究實作哲學(Philosophy in practice),以為從實務中去探討哲學可能會比較容易親近和理解。就在掃描這門學科相關書籍的標題之後,我便知,實作哲學身為龐大哲學系統的一支,是不可能閃避哲學的浩瀚。
- Jan 03 Tue 2017 15:44
資訊落差?無限可能性?
我覺得倫敦生活型態的多元性,僅單純就食衣來看,不管是餐廳、咖啡、甜點蛋糕店、麵包店、特色店鋪、獨立複合式選品等等,絕對是世界數一數二。光是當地各種資訊媒介,不管是全國性像Guardian、Telegrah或Evening Standard、專題性像TimeOut、獨立媒體、社區媒體或個人媒體社群部落客等等,都不斷有相關報導、資訊更新、評選推介。
- Dec 19 Mon 2016 17:06
該是移居的時候了?
photo source: http://www.iheartberlin.de/2016/02/25/the-awesome-berlin-illustrations-by-martin-schwartz/
新遊牧時代,曾有這麼一本書,教大家如何透過有效規劃,讓移居世界各地的夢想生活可以實現。
- Nov 21 Mon 2016 19:35
0與1的選擇
photo source: http://cdn.ttgtmedia.com/ITKE/uploads/blogs.dir/209/files/2014/12/zero_to_one_blackboard.jpg
數學其實是哲學吧?
- Nov 09 Wed 2016 14:23
Im afraid of Americans
追蹤今天最重大國際新聞,這首歌也未免太諷刺了......
雖說David Bowie當年寫這首歌的想法與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反思有關,時空背景與context物換星移,社會氛圍的走向好像可預期又好像遊走失控邊緣,人心難測,人心難馴。
結果這首歌的歌詞與MV內容竟然這麼有當代性.....fake, false, fallen, fierce, fear......還有什麼f-word嗎?
自從Brexit之後,世界運行好像沒有所謂一定的道理了,統計學的信心水準、信賴區間與誤差範圍公式需不需要重寫呢?
- Nov 07 Mon 2016 15:02
Behind Our Anxiety, the Fear of Being Unneeded
朋友分享達賴喇嘛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投書,標題 — 焦慮的背後,是對不被需要的恐懼(Behind Our Anxiety, the Fear of Being Unneeded)。
達賴喇嘛對人性總是樂觀正面的,面對未能盡善盡美的世界,他相信人類仍舊抱持希望,期待美好與進展。對外在世界的憤怒、不滿,卻也代表著物質所連帶的安全感與富足感仍不足以回應內在人性更深層的渴望。工作也好,人際關係也好,當人感到不被需要(唉,像是顧問接不到案子、想分享的事旁人卻興趣缺缺等等),ㄧ種負面的情緒便自動總結如「唉,我真沒用,我存在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我好像是多餘的...」。因為這樣的自我批判轉動惡性循環的輪,人更為孤立而自我隔離了。
「被需要」指的不是自私的驕傲或認為你比別人高一等,那指的是人類天生為他人服務、利他的一種天性。13世紀佛教故事教誨著,「你若為人舉火,那同樣會照亮你自己的道路。」
- Nov 04 Fri 2016 18:03
Consciousness is the medium. Medium is the message.
昨天朋友分享了關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一些影片,並進行一些討論。
身為反科技人,在科技的時代,也不得不思考科技對生活/人生的影響。關於VR,我的感覺仍是「與我何關」的理性。不過Chris Milk在TED分享的影片(https://www.ted.com/talks/chris_milk_the_birth_of_virtual_reality_as_an_art_form)倒是引發了一些思考。
他從藝術與說故事的角度來談VR。他分析著脈絡,在過去,任何用來溝通傳播的媒介形式,不論是口說、文字、圖像,都是有空缺的,一個故事的真實性與我們所透過感官體驗所意識理解的真實性。對於這樣的空缺,我們暫時放下懷疑,透過意識來解讀它。而VR翻轉了過往媒介的定義與功能,我們的意識就是一種媒介。
- Oct 09 Sun 2016 19:38
偶然遇見顧城
真的有很多偶然,在促銷E-DM中也會發現好東西。
我從不是個熱衷讀詩的人,尤其幾乎不讀現代詩。非常偶然的在書店的電子報中隨機點開連結,發現了中國詩人顧城的詩。
他被稱為「朦朧詩」和「童話詩歌」的代表詩人。朦朧,也許因為時代背景下的焦慮與對抗;童話,也許因為他尋求自我本質的想像。
- Sep 26 Mon 2016 16:27
Miscast
最近對文學的興趣略略提高,去看了《天才柏金斯》。題材本身有趣,探討編輯與作家的關係,千里馬與伯樂共創非凡,開啟美國文學與出版史上的新頁。角色刻畫上,選擇著眼在Perkins與Wolfe,附加兩人與其家人/愛人/友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對這部片的感覺就像這部片呈現出來的氛圍,平鋪直述,沒太多亮點火花或驚艷。劇本不算太出色,但也不至於有大問題。要談文學、要談編輯、要談時代、要談裡面每位角色,也許看書更能發現中間的生動真摯的關聯。演員陣容各個有扎實能力和成績,選角的合適性,也許是我看完較遺憾的部分。
演員的外型和年齡實在距離真實人物有段距離。最大的敗筆應該是由Jude Law來飾演Wolfe吧?Wolfe可是個190多公分的大塊頭,當時年少氣盛、直爽不羈、精力過人,以致身高183俊美的Jude Law總是演得極度誇張,超過得太費力,超過得顯得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