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e call to search Jayce.jpeg

photo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lee.jayce/posts/10159776120464497

 

說沒被疫情影響是騙人的。

 

除了整體情勢的擔憂,難免被各種與防疫相關的問題和未知所困擾,更會被諸多無腦幹話惱怒。

 

不過,針對疫情,老實說不管是眼前的問題或是未來需要部署的事,大多是個人無從決定的,唯一能夠自己決定的,就是做好個人應該配合防疫的事,給予所有在為防疫努力的第一線人員與專家團隊深深的支持和尊重罷了。

 

所謂危機就是轉機,台灣錯過了過去一年應該加速轉型的機會,但希望我們是在相對有利條件下來進行轉型。

 

前幾天和一位居住生活在泰國但工作對象遍及全球的朋友接頭,想當然是在線上。朋友分享了他在過去一年幾個純線上操作的跨國專案,以及他如何運用新發展的線上工具讓他事半功倍。過往他這行業相當講求面對面、實體互動環境下所能達成的溝通與啟發變革的效果,現在轉移線上,就專案成效而言並未受到影響。雖無法100%類比,但他創造出一個因應疫情的工作模式和成功執行專案的流程和工具配套。

 

他說,疫情時代的線上/虛擬互動,成功關鍵主要有兩個:信任你的流程,信任參與者。

 

所有專案執行流程與手法的設計不會因為實體或線上的差別有所偏廢或減省,這些仔細的推演和規劃,包括對於人的線上思維和行為模式特性的理解,永遠是準備越充分,出狀況的機率越低。好的流程自然會帶你到你所期望的終點。

 

到了線上,不管是現場或是不同步模式,你確實很難掌握參與者的狀態,擔心他們一邊滑手機、逛其他網頁、做其他事,(事實上在實體互動的現場,人在心不在的你也是控制不了......),難免想盡辦法想要操控監看他們的狀態,但最終,你就是得相信,事前溝通和準備能讓他們帶著動機、積極主動地到線上參與。

 

有了這兩個信任,或許奇妙的經驗就此產生。

 

聊到一些現實事,像是客戶是否容易接受新的模式,公司其他團隊夥伴「轉型」的狀況,現實是,不是每個人都像他一樣會挑戰既有程序、願意不斷嘗試發展新東西。感覺他有點孤軍奮戰,但終究事在人為,他所能創造出的變革和影響,遠遠拓展了時空的範圍和受影響對象的數量。

 

「我很滿意,這一切都是在華欣(泰國近曼谷的度假勝地)創造出來的。或許已經不需要回到之前的模式,生活可以過得更好。」朋友開心地說。

 

我聽著聽著眼界大開,對他心生佩服,但也自生慚愧。

 

過去一年彷彿活在一個泡泡裡,是舒適圈,導致我對於自己擁有的狀態嫌東嫌西。工作不想有進展、不想有挑戰,智識和能力沒有進步,思維封閉,人際封閉,心思都放在煩惱自己的身體健康(雖說這真的無法不煩惱......)。

 

以前曾經一起工作的朋友現在已經進展到此,我不只原地踏步(等同於不進則退),還不斷合理化自己的停滯不前。

 

疫情真是面照妖鏡。

 

當你想要跟著線上課程居家運動時,發現家裡空間不敷使用,雜物多就與平日沒有做好斷捨離清理習慣有關。

 

當你想要推出線上XX(錄製課程、直播、座談、工作坊等等)來替代平日實體的工作方式時,平常沒累積內容、耕耘累積內涵、沒練習說話、沒練習鏡頭肢體語言、沒研究實驗線上工具、沒採購相關硬體設備,開了鏡頭和麥克風只是更直接自曝其短。

 

當你發現無法工作,收入驟降要喝西北風,也只能檢討為何以前日子爽過花錢不眨眼,沒有多少存點老本未雨綢繆。

 

最大的照妖鏡就是心態。

 

也不能說這是一種僥倖的心態,但就很容易「希望」「期待」疫情終將獲得控制,回歸如常生活,在此期間僅是被動應對。或者是一種觀望的心態,有需要嗎、看看別人做得怎麼樣,(如果)有冤枉路讓別人先走,我再決定。兩種心態都可能讓人就此落後。別人不僅克服困境,還練就新功夫;我卻相信照舊就可以過活。殊不知也許再也回不去,「新常態」下即便不是全然翻轉,至少也走向雙軌並行的道路。

 

聊完後我有所警醒,懷念起以前那個價值觀原則清楚但願意學習探索找出各種方法來處理挑戰的自己,那個願意快速應變的自己。此時此刻,重點不應該是哪時取消三級警戒好回到如常的生活,而是需要把心思和眼光放到一個不一樣的未來,試著努力創造自己想要的環境。

 

煩惱那些自己無法控制的人事物算是虛度光陰,花費時間精力在那些隨著時間到來就能水落石出知曉結果的事情,時間投資效益不佳。

 

疫情的衝擊帶來一些訊息,帶來改變的契機,先獨善其身想想如何透過思考和行動來化解現在自己的不安和焦慮。

 

我看到王浩威醫師的一個提問:「想像你現在有六個月在家時間,應該怎麽過?」

 

真是一個好問題。

 

其實疫情對日常作息確實有不少影響。有些事能夠變得比較規律做,有些例行的活動則不能做,交通往來時間、在事情之間轉換的狀態變少了,整體而言是多出一些時間。正向積極來想,應該是要多做或開始做某些事。

 

如果我只想兩個禮拜之後會如何時,我會改變的機會並不大,大多盡量維持之前的習慣,把多出的時間當作休息,頂多預先準備一些兩週後可能發生的事務。

 

若把時間的維度拉長,把視野的格局拉大,這時時間精力投注的標的就會不同。

 

有些人分享,他們要把自己推入火坑,開啟一些分享計畫,或挑戰自己做點平常沒有勇氣和機會的事,例如直播、讀書會、拍片等。

 

我大概不是這種型的,但做一些新的學習(不能再抗拒數位轉型了......)、複習之前學的東西(積欠超多讀書心得和上課筆記的整理)、完成已經拖延很久的閱讀計畫(成堆的書)和寫作計畫(散落的筆記和越來越多的檔案夾)等等,應該是我可以做的。而這些事,希望是我下個十年的人生所想累積的。

 

這時,把時間花在需要很多年才會懂的事情上或把時間花在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才會學會的事情上,或許會是更好的選擇。

 

必須相信,未來會與現在不同。有些舊的東西,不管是屬於舊時代的,還是困住人的,是該藉此機會斷捨離,轉化出適合新未來的觀點和作為。找到新的空間,讓內在持續拓展成長,在生活中去落實它。

 

「our time is a time for crossing barriers, for erasing old categories - for probing around.」- Marshall McLuhan 

「我們的時代是跨越障礙、消弭舊分類—向四周探索的時代。」— 馬素.麥克魯漢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