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到底想怎麼過日子啊?

 

我大概不是隨心所欲過日子的那種人,通常連放假或外出休假,我的時間切割也都存在著某種模式。自律和自我規範的習性,讓我不知不覺傾向讓行程固定化,也不是呆板,而是讓某些狀態進入規律、免操煩,相對的可以把力氣放在其他值得花心思的地方。

 

(類似的爛梗就是:為什麼Steve Job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這樣他不用花時間在衣櫃前面,只需要把時間花在煩惱他的Apple如何創新......)

 

看到這系列視覺統計分析之後(http://www.qaf.org.tw/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10),其實蠻有啟發的。

Basic framework.jpg

 

首先,怎麼把「維持生計」的活動就算成「教課」啊?還是說大多數的藝術家都不用為維持生計擔憂?真令人好生羨慕!

 

其次,看樣子紀律還是很重要,有緊有鬆才能長久,每個人都有一天之中得以沈澱或充電的關鍵活動。

 

仔細看過每位藝術家的24小時時間分配後,第一個想到巴爾札克和康德,他們屬於那種成就歸功於極端規律工作而且全神付出的那種。

 

Balzac.jpg

 

巴爾札克對寫作的忠告無他,就是寫寫寫。他本人的寫作過程是種鍛鍊、操練、修煉,看到他投注如此高比例在寫作工作上,也就不會驚訝於他如此大量而豐富的著作產出了。

黑澤明分享巴爾札克寫作法

 

Kant.jpg

 

而康德,他無比理性有序邏輯的心靈,全然就與每天嚴格規律的生活模式交相惕勵吧?(據說他每天散步一定是4:30出門,一樣的散步路徑來回走八趟,精準到他家鄉的鄉親都可以用他散步的時間來替自己的錶對時。)

 

然後就忍不住幻想,如果我可以跟xxx一樣不知有多好。

 

Thomas Mann.jpg

 

湯瑪斯曼的時間安排讓我很嚮往,但我會有更多運動時間吧?

 

Beethoven.jpg

 

貝多芬的時間安排也不錯,但我會把他晚上的社交活動用「其他工作」來置換一些時間。

 

Franklin.jpg

 

而富蘭克林真是自律之神啊~如果像他一樣那麼的有計畫,無比PDCA,一點也不意外當一天接近尾聲時,就會處於那種「一切就緒」閒適吧?

 

突然想起以前公司會要求員工填寫time sheet,雖然知道背後真正目的是為了成本估算和效率評估,但做time sheet的好處是可以知道自己時間究竟運用的如何:是太混、做太多沒有產值的事,還是真的有效運用時間。

 

時間管理是門學問,惰性管理是門藝術,疲倦管理則是一種魔術了吧?我覺得如果沒有生計壓力,以上三種管理應該可以做得更好.......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