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3508.JPG

我邁向中年。

 

若先進國家的平均年齡是80多歲,人口中位數的年齡是50多歲。把「中年」的年齡區間定義在43-62歲,算是合理的。

 

很自然的,會開始被《開啟中年轉機》這樣的訊息和資訊吸引。

 

這篇HBR的文章(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0662.html?utm_source=Email&utm_medium=GH_epaper&utm_campaign=1904featuredarticle)著實觸發連結了中年人士我近年來的思考。

 

中年改變是勢之所趨,也許自發所驅,也許外在所驅。多數人能認同改變的必要,卻不見得做好準備。

 

很多時候,人是被迷思所誤導,反而使得中年改變變成一場災難。

 

這篇文章中提到影響中年轉型的兩大迷思:第一,中年等同於開始走下坡,負面和陳舊的心態導致消極的作為,妨礙改變;第二,中年「神奇轉變」是可能的,社會氛圍瀰漫著「家庭主婦成了企業帝國CEO」、「醫生成了米其林名廚」之類的故事,你以爲只要有願景和意志,就可以心想事成。

能看穿迷思的人,必須是有自信但也務實的人。中年人理應具備某些優勢,不擔心自己可能一無是處,也不需證明自己無所不能,不用汲汲營營。找尋改變的去向,必須反求諸己,挖掘真實的自我。

 

中年是個必須重新檢討自己人生概念的時間,需要意識到而且積極處理體能限制帶來的影響,需要認清自己在中年時究竟擁有哪些優勢,需要了解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東西。

 

另一個有關中年轉型的重要心態行動是自我開發。保持開放的心態,相信自己豐富的經驗可以帶來許多發展的機會,同時也要務實看待這些可能性。中年要追求的是切合實際的改變,改變是漸進式的,需要持續經歷、累積經驗才能完成。

 

然後也必須覺悟,改變有可能帶來失望,夢想和幻想有別。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Donald Winnicott認為,做夢是利用想像力創造可能的景象,讓我們的潛能在夢中發揮出來,獲得成果。但是,做夢要能發揮積極作用,就必須與我們的潛能有關,否則只是無謂的幻想。

所以,中年逐夢/築夢,必須踏實。針對所發現的契機,漸進規劃。不過,真正了解自己是需要花時間的。而且常常會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先做些與事業無直接關係的計畫,藉由這些計劃來促成某些改變。

 

我當然不同意中年危機的說法(但身體老化的跡象仍加深我的戒慎恐懼和人難勝天的宿命感,所以不得不更加付出努力),而認同中年是做出改變、開創第二春的好時機。當然, 改變不是「奇蹟」,而是捲起袖子、腳踏實地去發展潛能。要擁抱中年轉機的概念,必須靠著努力、毅力、技巧來發現、來創造,學會傾聽自己的心聲,來成長發展自我內在。

 

畢竟,要做真正的自己,在財務自由的基本前提下,中年是最佳也是最後的機會。

 

若用「看穿迷思」、「自我開發」、「覺悟」、「踏實」四個關鍵條件來檢視我所盤算的中年「轉」機,所幸我沒有落入迷思,但自信不足。夢想與失望僅是一線之隔的覺悟,某種程度阻礙了我應該進入的自我開發進程。

 

被我放大的是「專業」與「業餘」的落差。

 

專業這件事,不論是一萬小時定律,或者是刻意練習,都意味著,必要的選擇和犧牲,面對各種壓力,仍能抱持成長心態和恆毅力,維持改變的動力。

 

不論原本來歷,若願意秉持這些堅持和努力,確實可能讓人達到中上程度的表現 — 這是業餘人士如我能夠認同的。

 

但是真的近身觀察接觸頂尖精英,還是深深覺得,他們真不是屬於這個人間的人(即使他們因為各種原因已經淡出原本的專業領域、不再維持巔峰時的狀態,都還是可以看出他們身心能力與專業面上與一般人的巨大差別).......假如真的有所謂「很厲害」的業餘人士,我想應該是他們本身其實是可以成為專業,只是選擇不要的吧?

 

我當然還是想相信累積的力量......可是當這些專業人士都是有天賦潛能,又自己努力上進,且因為自己的優秀得以與其他優秀的精英一起工作相互刺激,充實提升加成加速,那種累積出來的專業度也真是半路出家的業餘人士再怎麼急起直追也難以比較的。

 

除非,除非,除非,你花了20年,努力上進、聰明又懂方法、一步一腳印持續不斷耕耘累積......

 

這定位和策略可得自己搞得很清楚才行。

 

從這個角度想,現在不可以不代表20年後不可以。如果真的想轉,開啟人生第二春,那現在不開始還真的沒機會了。已經蹲了10年的功,好歹也是資深素人了,如果繼續累積,未嘗沒有機會。已經開始踏上的路,從現在開始好好走,五六十歲時也是有可能走到一個里程碑,看到不同的景像。

 

還是謝謝這篇文的提醒。回頭看看在人生上半場取得的資產,開啟中年轉機,不至於由零開始。接受這個「花時間的必要性」,不論是尋找自我、將意圖付諸行動、或漸進規劃,都是不需惶恐或心急。

 

發展心理學家艾立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從他的研究結果中寫了以下結論:「40歲到64歲的年紀,是人生的一段獨特時期,此時個人的創造力與經驗,結合了人類普遍會有的一個渴望:讓自己的人生變得重要。」

 

在人生的下半場,我想要成為什麼?路要轉,人得先轉。

 

 

後記:在深受某專案折磨的狀況下,現況一再檢驗是否要轉的意願和決心。沒有任何愉悅和滿足的狀態下,是不需要再給任何理由去勉強了。目前的等待,是在準備。

 

 

參考資料:

開啟中年轉機

一萬小時努力比不過別人五小時?忽略這點,再努力都只是在原地踏步
 

 

arrow
arrow

    vibrant2narr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